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我要添加在此添加教师信息
按拼音查找大学老师
abc(ch)defghijklmnopqrs(sh)tuvwxyz(zh)
郭怀荣
5.0我来评喜爱度
所在大学:新疆医科大学
所在院系:第一附属医院
所在地区:新疆
所在城市:乌鲁木齐
评论次数:0条  我要评论
本页网址:http://teacher.cucdc.com/laoshi/1325583.html
郭怀荣老师介绍
郭怀荣,男,汉,主任医师,教授,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担任新疆神经外科学会第一、第二届主任委员,全国神经外科学会第三、第四届委员编委,任《新疆医学》等杂志编委。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及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郭教授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神经外科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擅长治疗神经外科方面的各种疾病,他曾参与的“显微镜下治疗三叉神经疼”在新疆取得首次成功;1978年,由他组织开展的全国首例“颅内-颅外搭桥手术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病”手术获得了成功。目前,在他的带领下,一附院神经外科已成功开展了102例治疗“脑包虫病”的手术,数量居全国之首。他当年的学生现己成为医院学科带头人和科室业务骨干,但他仍旧用全部心血浇灌着神经外科事业,始终坚持“病人至上”的人生工作信条,有着高尚的人格和医德。有病人曾评价:“郭教授让我们信赖和放心”。
初见郭教授,感觉有种亲切感。郭教授眼镜背后透出两道睿智、深邃的目光,给人映像最深的是他那两道智者的须眉,向上长着,显示出了性格的刚毅。虽然已年近古稀,可郭教授快人快语和有一说一的风格还是让人感觉到了关中平原人的质朴和直爽。
1936年,郭怀荣出生在在陕西渭南一个农民家庭。对农民看病困难有深刻体会他从小就立下了学医的志向。高中毕业后,郭怀荣填报了医学专业,并且选择来到了条件艰苦的新疆。“作为家里最受疼爱的儿子,我不顾家人反对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郭教授的脸上写满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未能向母亲尽孝的深深愧疚。经过长途的跋涉和辗转,踌躇满志的郭怀荣来到了新疆,开始了自己人生的新路程。从此他在新疆扎下根,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扑在了新疆医学院的神经外科事业上,这一干就是42年。
在新疆医学院大学毕业后,由于优秀的学习成绩,郭怀荣被分配到了医学院神经科,曾从师于汪师贞、乔若愚、何秉贤、汪无级、臧人和等著名的专家,至今这些老师的谆谆教诲仍留在郭怀荣教授的心里,郭教授对所有教过他为人、为医道理的老师,特别是对他的神经外科的启蒙老师——汪无级教授都留有深刻的记忆,对他们都怀着尊敬和感激之情。也正是受到这些专家教授高尚品质的感召,在他们对医学事业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和热爱的影响下,在他们的严格要求和耐心教导下下,郭教授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1971年,医学院神经科分为内、外科,郭怀荣分到了神经外科,从此郭怀荣与神经外科结下了不解之缘。神经外科的工作刚刚开展,医疗条件、手术条件都非常艰苦。当时医院没有CT、核磁共振等先进的医疗设备。要对病人进行手术前后的脑血管造影,只有医生用手去扶住病人的头部进行X光照射。大家都知道,X光对人身体会造成不可恢复的永久性损伤。明知如此,但为了挽救患者生命,郭教授平均每天为五六个病人做检查却毫无怨言,也从不让其他人参与。在这种情况下郭教授的白细胞曾一度仅有1200个,而正常人的白细胞应该在4000-10000个。
即使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神经外科的全体工作人员仍在积极钻研,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1976年,医院神经外科在新疆首次成功开展了显微镜下治疗三叉神经疼;1978年,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藏人和教授、刘文耀教授、武健和郭怀荣经过大量的动物实验,终于在临床上成功完成了全国首例“颅内-颅外搭桥,手术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病”,这一项手术的成功在全国神经外科领域引起了极大震动,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获得集体奖,使得新疆医学院神经外科在全国小有名气。可是谁又能真正体会工作者在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这是无数滴汗水的凝聚,这是无数次失败的累积,这是无数个不眠夜的回报。回忆起当时的点点滴滴,郭教授感触颇多:“大家不是为了图名和利,一心只想手术成功,能证明医学院神经外科的水平,能尽快为病人解除病痛”。朴实的几句话道出了一名医生爱医院、爱事业、爱病人的人生抱负和高尚情操。
随着神经外科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进一步完善,郭怀荣感到一定要充分利用条件,更加努力的在医疗、教学、科研上做出成绩。或许是性格使然,在工作中,郭怀荣坚持“当日工作当日毕”的工作原则,始终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尽管上班常会很累、很晚,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和技术水平,郭怀荣回到家后总是再进行学习和充电。为了不影响学习,他的家直到1985年才买了一台电视机,在这之前每逢周末孩子们就到邻居家看电视。就这样,郭怀荣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医疗工作上很快成熟起来,在医学院神经外科的成长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其中酸甜苦辣的心路历程只有郭怀荣自己体会的到。
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1992年,郭怀荣担任科室副主任工作,他深深的知道,从此后他所考虑的不能再只是个人的发展和成绩,他应该将眼光放远,更多的考虑科室的发展、医院的发展。为了使科室工作全面提升,郭教授将培养科室年青人才作为重点工作之一。郭教授十分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医生,他的研究生多为民族同志,他认为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各族患者服务。郭教授教育和培养出医院第一批神外专业的民族医生,现在神经外科工作的苏来曼、买买提江和买买提艾力都成了科室的业务骨干。郭教授始终将“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自己的职责,除了鼓励年青人积极钻研技术,提高医疗水平之外,他还经常教导年青人要严格自律,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如今,郭教授当年的学生都已成为了科室的骨干力量,其中柳琛、鲍遇海、张小宁、郝玉军、党木仁成为了一附院(1998年新疆医科大学挂牌后,新疆医学院改名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为“一附院”)神经(内)外科和干部综合外科的科室主任,并成为医院学科带头人或科室业务骨干。
1993年,郭教授选派了年青的鲍遇海外出学习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病技术。学成归来后,为了检验他的学习成果,郭怀荣为他选择了5名手术病例,当时鲍遇海心里底气不是很足,作为副主任的郭怀荣就说“要大胆的尝试,把这当做对自己的挑战,如果真出了什么事,我来承担!”结果,鲍遇海对3个病人进行了介入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虽然已相距多年,但当神外副主任鲍遇海谈起此事时,仍记忆犹新:“十分感谢郭主任对我的培养、信任和鼓励,我今天所取得的成绩与郭主任是分不开的,在他的身上,我学到了做人、做学问的许多道理,一直影响着我的生活……”
郭教授提起他的弟子总是赞不绝口,同一科室的同事对郭教授也十分尊重。与郭教授合作多年的彭成星护士长说:“郭主任对工作的精益求精、严谨的治学作风、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始终坚持“病人至上”的工作态度是大家公认的学习榜样。作为一名知名教授,郭教授常常亲自为病人换药,每周坚持带领年轻人进行一次查房,点点滴滴的小事让人感受到了郭主任对病人的真情关爱和对青年人的殷殷期望。彭护士长回忆了这样一件事。2004年11月,一位脑包虫病人急需手术,由于此类手术较少见,科室只有打电话给下班的郭教授,郭教授得知此情况后二话没说赶到科里,并叫来年青大夫观摩学习。据了解,目前一附院已开展102例治疗“脑包虫”手术,在全国是最多的。
正像郭教授说的“病人是医院和科室最好的宣传,只有让病人满意,为病人服务,才对得起医生这一神圣的职业,只有爱医院、爱科室,才能寻找到人生的发展”。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郭教授始终信奉解除病人疾痛是医生最大的快乐。郭教授精湛的医术和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作风受到同行和病人的认可和好评。在门诊,我碰到了由心脑血管医院神经外科唐主任介绍来慕名找郭教授的吴成刚夫妇,他们说:“郭教授为我母亲的病情提供了几套治疗方案,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郭教授让我们信赖和放心”。
1998年,62岁的郭怀荣教授到了退休年龄,面对新疆心脑血管专科医院、石河子医学院等多家医院的高薪聘请,郭教授毫不犹豫的做出了留在一附院的决定。是的,人一生不能只追求金钱和名利,生命的意义在于人生价值的实现。郭怀荣教授热爱他为之奋斗大半生的医院,热爱他全部心血浇灌的神经外科事业。
让郭怀荣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如今一附院神经外科逐步形成了医疗水平高、纪律严、设施全、人才跻跻、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局面。2004年“Yasagil显微外科培训中心中亚分中心”正式在一附院挂牌,这标志着一附院神经外科的综合实力已达到承担培训高级人才的水平。郭教授自己也获得许多荣誉。面对成绩,郭教授说:“这离不开医院和老师前辈的培养和教育,离不开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将为医院和神经外科的发展继续尽绵薄之力!”
面对采访,郭教授总是十分谦虚的说:“我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我只是在履行一名医务工作者应尽的救死扶伤的责任和义务,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正是这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却恰恰构筑出了郭怀荣教授高尚的人格和医德,点点滴滴都是他对事业追求、对病人关爱的真情体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天的郭怀荣教授仍在为一附院神经外科事业努力着、探索着,对神经外科的发展还有许多打算,我们也衷心祝福郭教授健康快乐,祝愿他的医学事业取得更大成绩!
郭怀荣老师相关教学资源
  • 新疆医科大学教学资源
  • 郭怀荣老师课程教学资源
郭怀荣老师教学评价(0条)
沟通交流、共同成长。欢迎您参与评论留言!
郭怀荣留言请在下面的评论框中输入您想说的话:)
我要评论(500字以内)
提示:请登录后提交!登录 快速注册
更多>>同院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