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我要添加在此添加教师信息
按拼音查找大学老师
abc(ch)defghijklmnopqrs(sh)tuvwxyz(zh)
胡家祥
5.0我来评喜爱度
所在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所在院系:文学院
所在地区:湖北
所在城市:武汉
评论次数:2条  我要评论
本页网址:http://teacher.cucdc.com/laoshi/1326798.html
胡家祥老师介绍
胡家祥,文艺学教授,淡泊名利,脚踏实地,坚持在哲学、美学、文艺学三个层次展开探索和研究,迄今已在《中国哲学史》、《美术观察》、《文学遗产》、《光明日报》、《新华文摘》发表文章80多篇。胡家祥,男,汉族,1954年生,湖北省阳新县人。现为中南民族大学学科带头人,文学院教授,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由于“文革”期间经历磨难而耽误了青春,胡家祥教授的治学兴趣从理科转入文科。自1989年走上高校讲台以来,他淡泊名利,坚持在哲学、美学、文艺学三个层次展开探索和研究。迄今已在《文学评论》、《中国哲学史》、《美术观察》、《文学遗产》、《周易研究》、《江汉论坛》、《社会科学》、《学术论坛》、《福建论坛》、《四川大学学报》和《光明日报》、《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八十多篇,其中为《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北京大学学报》、《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文摘报》以及《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典》、《新时期党政干部学习文集?先进文化卷》、《中国学术年鉴》、《中国哲学年鉴》、《中国文学年鉴》、《中国美学年鉴》等转载、转摘约四十余篇次。先后完成“人:心灵与文化”、“文艺美学新探”、“中国传统哲学的原理探索”和“美学的人学阐释”等课题的研究,已经出版的专著有:《心灵结构与文化解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审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志?情?理:艺术的基元》(国家新闻出版署“十五”规划重点出版图书——“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丛书”之一,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文艺的心理阐释》(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心灵哲学与文艺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既有成果中,论文《论人类心灵的层次结构》获江西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6),《志: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获江西省高等学校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7),《论“弱美”——兼谈审美形态学的建构和艺术发展周期》获江西省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8);专著《心灵结构与文化解析》获江西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审美学》获湖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此外,胡家祥教授的学术探讨已引起港台乃至海外学界的关注,台湾《中国文化月刊》两次发表特约稿介绍了相关内容,美国《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也来函表示对他载于中国期刊网上的系列论文的一些观点“特别感兴趣”。台湾书界(大路书屋网)评论其著作“观点新颖,视角独特,论述精辟”。
胡家祥教授致力于人文学科的原理建设,选择从心灵与文化的对应关系上寻找突破口。他在文化哲学中描述了人类心灵的结构图式,并提出“志性”范畴,力图实现中西哲学的会通;在审美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位,一以贯之地解释审美现象,且提出“弱美”范畴,使审美形态的研究较为周密;在文艺学中别开生面地从科学文化与宗教文化两种对立倾向的交互影响中阐释艺术的特点、性质、功能、形态和演变规律等,将文艺心理学、艺术文化学和艺术基础理论熔为一炉。这些都自成一家之言。尽管人文学科基础理论的拓展非常困难且不易为学界认同,但胡家祥教授具有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研究还是分别得到相关学科知名学者的肯定和勉励。1994年,已故北大教授张岱年先生在阅过他的两篇哲学论稿后欣然寄语:“胡家祥同志勤于运思,努力钻研,对于许多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值得赞许的。望继续努力,达于较高的成就。”
一、课题:
1.人:心灵与文化//江西省社联,1998年结题,完成系列论文和专著。
2.文艺美学新探//江西省教委,1999年结题,完成系列论文和专著。
3.中国传统哲学的原理探索//江西省社联,2000年结题,完成系列论文。
4.美学的人学阐释//中南民族大学,2003年结题,完成系列论文和专著。
二、专著:
1.《心灵结构与文化解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中国图书评论》等刊载有评介文章。台湾《中国文化月刊》约稿介绍。
2.《审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007年第5次印刷。《中国文化报》等刊登评论文章。已列为高校文科教材。台湾大路书屋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爱智网”对于该书的学术价值给予较高的评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中由张法和王旭晓先生主编的《美学原理》有十余次提及本书或引述其中的观点。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修订本。
3.《文艺的心理阐释》,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006年再版,《中国出版年鉴(2006)》、《中国文学年鉴(2006)》、《美与时代》杂志等刊载推介文字。
4.《志?情?理:艺术的基元》(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出版图书——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丛书之一,蔡锺翔先生主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
5.《心灵哲学与文艺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三、论文:
1990——2007年在大陆及台湾学术刊物或报纸理论版发表论文八十多篇,其中较为重要的有:
1.《艺术形式与情感共鸣》,载《学术论坛》1990(6)。
2.《艺术中几种美学倾向的对立——谈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及其它》,载《江汉论坛》1991(4)。
3.《美,作为人的本质丰富性的对象化——关于美学一些基本问题的思索》,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1)。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4(6)转载。
4.《感性?知性?志性——人类心灵的层次结构》,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5(2)
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1995(6)转载。《高校学报文摘》1995(4)转摘;《文摘报》1995?6?22转摘;《社会科学报》2000?5?11发表摘要。
5.《审美感与人类其它情感》,载《黄冈师专学报》1995(1)。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5(7)转载。
6.《人类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1),《哲学动态》等选目。
7.《“任志”才是自由》,载《社会科学》1996(3),《哲学动态》等选目。
8.《志: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与哲学史》1996(11)转载。《新华文摘》1997(1)转载。《文摘报》1997?11?7转摘。收入《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中国经济出版社)。
9.《治学贵“真”》,载《社会科学报》1996?12?5。
10.《中国哲学一些范畴、命题的逻辑定位》,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2)。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1997(7)转载。《新华文摘》等辑目。《中国哲学年鉴》(1998)介绍了该文的基本观点。收入《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典》(团结出版社)。
11.《论“弱美”——兼谈审美形态学的建构与艺术发展周期》,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1)。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7(10)转载。《新华文摘》1997(8)转摘;《文摘报》1997?5?22?转摘。收入《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中国经济出版社)。
12.《“人性”三题议》载《江西社会科学》1997(4),《哲学动态》等选目。
13.《文艺问题新释》,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3)。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7(11)转载。
14.《论美的结构》,载《南昌大学学报》1998(2)。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8(8)等转载。收入《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典》(团结出版社)。
15.《美形成于第二世界——兼评我国当代美学的有关论争》,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2)。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8(9)转载。《北京大学学报》1998(5)转摘。《文摘报》1998?8?2转摘。
16.《艺术真实三题》,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98(2)。中国文学网转载。
17.《艺术风格三题》,载《江汉论坛》1998(7)。《高校学报文摘》1998(6)“高校学者论坛”栏转摘。
18.《艺术批评的性质、标准和基本模式》,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8(5)。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9(4)转载。
19.《陆(九渊)学之“心”试解》,载《中国哲学史》(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办)1999(1)。
20.《走出“内容—形式”划分法的困境》,载《美术观察》(中国艺术研究院办)1999(3)。
21.《从抒情作品看艺术中激情的种类》,载《汕头大学学报》1999(6)。
22.《论审美理想》,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6),《哲学动态》等选目。
23.《人文思考与哲理思辨》,载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9(10)。
24.《寻真?持善?求美——谈谈真、善、美的关系》,《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2)。
25.《确立与体现》,载台湾《中国文化月刊》2000(7)。
26.《坐忘与心远》,载《文史杂志》2000(4)。
27.《“意境”略谈》,载《社会科学报》2001?5?31。
28.《中国美学史分期问题管窥》,载《社会科学》2001(3)。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1(5)转载。
29.《乐: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载《江西师大学报》2001(3)。
30.《中国美学的“理”观念述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4),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2(10)转载。
31.《“志”的字义诸说》,《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2(6)。
32.《艺术思维的内在结构》,《四川大学学报》2002(6)。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编《新时期党政干部学习文献?先进文化卷》(红旗出版社,2004)。
33.《高扬理想,体现自由——中国美学志范畴的现代阐释》,《江汉大学学报》2002(6)。
34.《美的单面形态面面观》,《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6)。
35.《艺术美辨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4)。
36.《艺术美的来源》,《华中美术》2002(3)。
37.《庄子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现代意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4)。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3(9)转载,《中国美学年鉴(2003)》收录。
38.《归来吧,日神精神——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需求》,《美与时代》2003(11)。
39.《对颠覆者的再颠覆》,《美与时代》2004(1)。
40.《〈孟子〉与〈庄子〉思想倾向之比较》,《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1)。
41.《“情”的字义转化》,《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1)。
42.《试辨康德界定审美活动的偏误》,《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2)。《新华文摘》2004(14)转摘。
43.《论艺术发展的内部矛盾》,《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3)。《北京大学学报》2004(4)转摘。
44.《艺术的位置与特性——从心灵与文化的对应关系看艺术的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6)。
45.《略论老子、庄子思想的异同》,《肇庆学院学报》2004(6)。
46.《艺术符号的特点和功能》,《江汉大学学报》2005(1)。《文艺理论》2005(8)转载。《中国学术年鉴》(2005)收录。
47.《况周颐所谓的“词境”辨识》,《文学遗产》2005(2)。
48.《中华文化讲求生态美的哲学基础》,《福建论坛》2005(8)。《新华文摘》2005(21)转摘。
49.《摄影文学:亟待发掘和发扬》,《中国民族报》2005,8,30。
50.《论艺术类型的划分》,《江汉论坛》2005(9)。《文艺理论》2005(12)转载。《中国文学年鉴》(2006)收录。
51.《思想家的素质》,《光明日报》(理论版)2005,10,18。人民网、四川社会科学院网等多家网站转载。
52.《艺术发展呼唤摄影文学》,《中国民族报》“摄影文学?名家论坛”栏,2006,3,14。
53.《艺术品的层次划分》,《江汉大学学报》2006(2)。
54.《〈荀子〉一书的理路探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4)。
55.《学术原创中的殊途与同归》,《光明日报》(理论版)2006,10,30。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文学网等三十多家网站转载;《新华文摘》2007(1)转载。
56.《审美学——未来的伦理学》,《光明日报》(理论版)2006,11,30。人民网、中国伦理学网、湖北社会科学院网等多家网站转载。
57.《〈易传〉中的“易简”新释——兼谈“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周易研究》2007(5)。《中国哲学》2008(1)转载。
58.《〈人间词话〉的几个理论问题辨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5)。
59.《简论“气韵”范畴的基础理论意义》,《文学评论》2007(6)。
60.《艺术直觉纵横观》,《江汉论坛》2007(12)。
四、获奖:
1.《感性?知性?志性——人类心灵的层次结构》,获江西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6)。
2.《志: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获江西省教委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9)
3.《论“弱美”——兼谈审美形态学的建构与艺术发展周期》,获江西省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8)
4.《心灵结构与文化解析》,获江西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
5.《审美学》,获湖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
胡家祥老师相关教学资源
胡家祥老师教学评价(2条)
举报cucdc网友 2010/3/4 2:23:01

胡教授大概算是我在大学里,感情上最信任的老师了。笑呵呵的胡老师作风严谨,治学严谨,授课严谨。胡教授坚持在哲学、美学、文艺学三个层次展开探索和研究,致力于人文学科的原理建设,选择从心灵与文化的对应关系上寻找突破口。他在文化哲学中描述了人类心灵的结构图式,并提出“志性”范畴,力图实现中西哲学的会通;在审美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位,一以贯之地解释审美现象,且提出“弱美”范畴,使审美形态的研究较为周密;在文艺学中别开生面地从科学文化与宗教文化两种对立倾向的交互影响中阐释艺术的特点、性质、功能、形态和演变规律等,将文艺心理学、艺术文化学和艺术基础理论熔为一炉。这些都自成一家之言。或许这是真正大...全文

举报cucdc网友 2009/12/1 14:55:26

很耐心的回答每个问题!

沟通交流、共同成长。欢迎您参与评论留言!
胡家祥留言请在下面的评论框中输入您想说的话:)
我要评论(500字以内)
提示:请登录后提交!登录 快速注册
更多>>同院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