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我要添加在此添加教师信息
按拼音查找大学老师
abc(ch)defghijklmnopqrs(sh)tuvwxyz(zh)
赵建社
4.9我来评喜爱度
所在大学:西北大学
所在院系:化学系
所在地区:陕西
所在城市:西安
评论次数:0条  我要评论
本页网址:http://teacher.cucdc.com/laoshi/1345878.html
赵建社老师介绍
赵建社 性别:男 民族:汉
部门:无机化学与材料化学学部 出生年月:1955-02-18
籍贯: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邮箱:jszhao@nwu.edu.cn 电话:13096987598(H) 029-88302604(O)
研究方向: 金属有机与催化/金属有机化学;功能配合物设计合成/配位化学;陶瓷薄膜制备/材料化学;地球化学/化学与地质学。
简 介
赵建社, 男, 汉, 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2月出生,陕西省临潼县人。现任物理无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获准西北大学“112人才工程”人才,中国化学会会员,陕西省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陕西省化学会无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77年西北大学化学系有机催化专业毕业,留校任教。1981年–1984年进修西北大学无机化学硕士学位课程,1988年-1990年赴法国Toulouse配位化学实验室公派进修,1994年-1996年在西北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攻读在职博士,1996年在法国Paul Sabatier大学攻读化学与材料专业博士学位,1998年8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钛锆钒异核双金属配合物及TiSiCN陶瓷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纳米级金属及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含硫席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抗癌活性研究,过渡金属多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研究,后过渡金属聚烯烃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酞菁类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对锂/亚硫酰氯电池体系的催化性能研究,石油,天然气与铀相互作用成矿研究。主持国家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项;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金,陕西省教委科研基金,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课题等13项,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1项。西北大学第2个“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成员之一。主讲General Chemistry(双语教学),参与编写中级无机化学等教材,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8篇,SCI收录48篇,曾获得陕西省优秀自然科学论文2等奖。
在法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从事于钛锆钒异核双金属配合物及用MOCVD法(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TiVCN陶瓷薄膜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制得了Cp2V(μ-η2:η4PhC4Ph)M Cp’2(M=Ti,Zr;Cp’= C5H5,C5H4Me,C5H4tBu,C5H4SiMe3) ([Zr,V])等9个化合物单晶,测定了晶体结构。[Zr,V]是锆和钒间的第一个异核双金属配合物,首次发现了C=C-C=C 骨架中,中间两个C原子是四配位的平面结构。用核磁跟踪技术发现了这类化合物的两种合成反应机理。这一研究工作已在Chem.Eur.J.,﹑Organometallics,﹑Chem.Commun.及第33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得到了材料化学专家Patrick Cassoux教授的高度评价和肯定。用MOCVD法用Cp2V和CpTiCl2N(SiMe3)2作源,在硅,钢等基质上制备了TiVCN陶瓷薄膜;此项研究学术思想新颖,在这一领域属于开创性的工作。
长期从事无机化学教学工作,讲授“无机合成化学” ,“配位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高等无机化学”,“化学文献查阅,General Chemistry”“普通化学”,“普通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中级无机化学实验”和“材料化学实验”,2000年被评为西北大学1999-2000教学年度优秀教师称号,并获得“505”奖励基金一等奖。2001年被西北大学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通讯地址:西安太白北路1号,西北大学化学系,邮编:710069
电话:029-88373118 传真:029-88303798 E-mail:jszhao@nwu.edu.cn
外语:英语,法语
学 历
1974年10月-1977年8月 西北大学化学系有机催化专业,毕业
1981年6月 -1981年9月 南京大学化学系“全国第二届配位化学讲习班”, 结业
1981年9月 –1984年7月 进修西北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硕士学位课程
1987年10月-1988年6月 广州外国语学院出国人员培训部法语专业,结业
1988年10月-1990年1月 法国Toulouse配位化学实验室,公派进修生
1994年10月-1996年9月 西北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在职博士生
1996年10月-1998年8月 法国Paul Sabatier大学化学与材料专业,博士
研究工作简历
主要从事钛锆钒异核双金属配合物及TiSiCN陶瓷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纳米级金属及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含硫席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抗癌活性研究,过渡金属多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研究,后过渡金属聚烯烃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
曾主持国家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项,陕西省高教局科研基金1项,陕西省教委科研基金1项,陕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金1项,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2项,西北大学科研基金1项。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1项
科研工作
1.1996年10月—1998年8月,在法国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于鈦鋯钒异核双金属配合物及用MOCVD法(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TiVCN,TiSiCN陶瓷薄膜的研究。首先制备了Cp’2 M(C三CPh)2 ,Li[Cp2Zr(C三CPh)(η2-PhC4Ph)]2THF, Cp2V(μ-η2:η4PhC4Ph)M Cp’2(M=Ti,Zr;Cp’=C5H5,C5H4Me, C5H4tBu, C5H4SiMe3)等10多种化合物,并制得其晶体。其中Cp2V(μ-η2:η4PhC4Ph)MCp’2 ([Zr,V]), Li[Cp2Zr(C三CPh)(η2-PhC4Ph)]2THF等5个化合物结构特殊,是首次发现的。[Zr,V]是鋯钒间的第一个异核双金属配合物,用IR﹑NMR﹑13C﹑1H﹑拉曼光谱﹑磁矩等手段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9个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在[Zr,V]中,首次发现了C=C-C=C 骨架中,中间两个C原子是四配位的平面结构。
2.用核磁跟踪技术发现了这类化合物的两种合成反应机理。以上研究工作现在Chem.Eur.J.欧洲化学杂志(一本影响因子很高和J.A.C.S.美国化学会志齐名的杂志)﹑Organometallics﹑Chem.Commun.及第33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另有数篇待发表。这一工作得到了Patrick Cassoux教授的高度评价和肯定,他在给我校前任校长王忠民教授的信中说:“他是一个刻苦的研究者,一个技术娴熟的合成化学家,他能制备出他的几个前任得但没有得到的新化合物或已知化合物的单晶。”
3.用MOCVD法用Cp2V和CpTiCl2N(SiMe3)2作源,在硅,钢等基质上制备了TiVCN陶瓷薄膜;用Cp2TiCH2-SiMe2-NSiMe3作源,制备了TiSiCN薄膜。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薄膜进行分析。其中CpTiCl2N(SiMe3)2这一化合物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LCC实验室以我的名字命名。此项研究学术思想新颖,易于控制,效果优异,在这一领域属于开创性的工作,此项研究也为新型陶瓷材料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
4. 在过渡金属希夫碱配合物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中,制备了50多种取代苯甲醛缩氨基硫脲过渡金属Cu﹑Zn﹑Ni﹑Fe﹑Sn配合物,测定了电导﹑磁矩﹑红外光谱, 探讨了含硫席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抑菌,抗癌生物活性活性与配合物的构象关系及机理。首次用金属阳极电化学氧化法在非水溶剂中合成了2.4-二氯苯甲醛缩氨基硫脲与Cu(Ⅰ),Fe(Ⅱ),Zn(Ⅱ)的配合物。研究了六种配体和五十余种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黑曲霉菌,青霉菌的抑菌活性,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应用这类配合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5. 过渡金属多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多联吡啶及其衍生物具有σ给电子能力及π 受电子能力,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这些配体及其配合物已广泛用于分子催化,太阳能转换,比色分析,除草剂,分子识别,自组装,抗肿瘤药物及核酸探针等领域,而且,这一组多吡啶配体具有很好的结构,它和过渡金属有望通过自组装形成配位聚合物,在非线形光学材料,磁性材料,超导材料及催化等方面都有极好的应用前景。这就需要合成各种基态及激发态性质的配合物,所以,选择了一组新型的多吡啶配体与过渡金属盐反应,合成十多种配合物,制备了4种化合物单晶,测定了晶体结构。研究配体与过渡金属形成的配合物所需的条件,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各类光谱性质,磁学性质和抗菌活性。
6.后过渡金属聚烯烃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根据高效活性催化剂具有缺电子性,配位空位和活性中心的特点,设计合成一些未见文献报道的新配体,用这些配体合成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并对它们进行聚烯烃活性研究,注重催化聚合反应机理以及催化剂结构与烯烃聚合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有望获得优良的催化剂。
7.酞菁类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对锂/亚硫酰氯电池体系的催化性能研究.通过制备各种结构的酞菁配合物,测试其对Li/SOCl2电池的催化作用,研究酞菁配合物结构及其聚集形态对Li/SOCl2电池电性能的影响,提出酞菁类催化剂及共催化剂作为Li/SOCl2电池正极催化剂的催化机理,验证并加以完善。Li/SOCl2电池是世界上目前实际应用的电池中比能量最高的,在军用锂电池的研究中备受重视。但该类电池在放电过程中存在较为突出的电极极化和安全性问题,电池的实际输出电流密度和比能量,远小于理论值,严重地制约了该类电池的使用。本项目以储备式Li/SOCl2电池碳正极作为研究对象,旨在研制开发结构新颖,具有优良催化性能的Li/SOCl2电池酞菁类催化剂,改善电池的电极极化和安全性,提高其实际输出电流密度和比能量,使得储备式Li/SOCl2电池在常温,低温下的实际输出能量密度提高20%以上。并将该电池体系的研究方法及成果推广至其它电池体系。
主持的基金项目
1.1976年9月-1978年6月:参加西北大学承担国家七机部十一所的“火箭用肼分解催化剂的研制”项目,负责制备火箭用肼分解非铱催化剂,制备出一系列Co,Cu,Ni催化剂,研究了该系列催化剂的性质和结构,提交了“火箭用肼分解非铱催化剂的研制”工作报告。
2.1985年2月-1987年7月: 承担了陕西省高教局“过渡金属吡唑类配合物的研究”科研项目,合成过渡金属吡唑类配合物,研究其光谱和结构。论文被选入第二十五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论文集(1987年)。
3.1988年10月-1990年1月: 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配位化学实验室从事“新型TiCN陶瓷薄膜的研制”,提交了“用于制备TiCN陶瓷薄膜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研制报告。
4.1990年1月-1992年12月: 主持陕西省教委基金“有机钛化合物的合成”。
5.1991年1月-1993年12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有机钛化合物及新型陶瓷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合成了一些源物质,制备了TiCN陶瓷薄膜。获得陕西省1994年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6.1996年10月-1998年8月: 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配位化学实验室从事“钛锆钒异核双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TiVCN陶瓷薄膜的研制”。在Patrick Cassoux 和Robert Choukroun教授指导下独立完成。
7.1997.3-1998.2 MOCVD法制备TiVCN陶瓷薄膜的研究(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 在Lydie Valade教授指导下独立完成。
8.1997.7-1998.8 MOCVD法制备TiSiCN陶瓷薄膜的研究,(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 在Lydie Valade教授指导下独立完成
9.1999.9 钛锆钒异核双金属配合物及TiSiCN陶瓷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课题负责人。
10. 1998.12, 锆钒异核双金属化合物及TiSiCN陶瓷薄膜的制备研究(1998年西北大学科研基金),课题负责人。
11. 2001-2003, 锆钒异核双金属化合物及TiSiCN陶瓷薄膜的制备研究(2000年陕西省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
12. 2001-2003, 钛锆钒异核双金属配合物及TiSiCN陶瓷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负责人。
13.2001-2003, 钛锆钒异核双金属配合物及TiSiCN陶瓷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000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 课题负责人。
15.2003-2004,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法(MOCVD)制备TiSiCN新型材料(2002年陕西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
16.2004-2006, 后过渡金属聚烯烃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负责人。
17.2004-2005, 后过渡金属聚烯烃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2003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
18.2004-2008,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2003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主要参加人。
19. 2007-2009 酞菁类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对锂/亚硫酰氯电池体系的催化性能研究(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负责人。
教学工作经历
1977年至今,西北大学化学系主讲“无机化学”,“General Chemistry”,“配位化学”,“无机合成化学,金属有机化学”,“普通化学”,“化学文献查阅”,“无机化学实验” , “普通化学实验,中级无机化学实验”和“材料化学实验”,主讲硕士研究生课程“无机合成化学” ,“配位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高等无机化学”“化学文献查阅”,
指导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硕士生招生方向:配合物化学,无机材料化学;博士生招生方向:配合物化学。
出版教材:
1.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级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3完成人;
主要成果:
1.“中级无机化学课程和教材建设”项目2005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3完成人;
2..“中级无机化学课程和教材建设”项目2003年获得陕西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第3完成人
论 文
发表论文100余篇,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8篇,SCI收录48篇,曾获得陕西省优秀自然科学论文2等奖。
论文代表作
1. Cp2V (μ-η2:η4-butadiyne)MCp'2](M =Ti,Zr ;Cp'= C5H5 ,C5H4SiMe3): Heterodimetallic Complexes from a bis(alkynyl) metallocene and Vanadocene -unexpected structure of [Cp2V(μ-η2:η4-butadiyne)Zr(C5H4SiMe3)2] containing Twc Planar-Tetracoordinate Carbone Atoms, Chem.Eur.J.1998,4,No.6 1100~1105
2. Heterodimetallic complexes [Cp2V(μ-η2:η4-butadiyne)ZrCp'2] containing two planar and tetracoordinated carbon atoms, XXXⅢ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ordination Chemistry, August 30-Sept.4 1998 ,457
3. Synthése de composés organométalliques hétérobimétalliques [Ti,V]et[Zr,V], Societe Francaise de Chimie, 28 novembre 97, 204
4. Synthése et Qualification complexe Cp2Ti-CH2-Si(Me2)-N(SiMe3) en tant que précurseur de dépǒts céramiques dans le systéme Ti-Si-C-N, Societe Francaise de Chimie ,28 novembre 97, 518
5.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p2V(μ-η2:η4-butadiyne)Zr Cp'2] Heterodimetallic Complexes (Cp'= C5H4t-Bu, C5H4SiMe3).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heoretical (ELF)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Planar Tetracoordinate Carbon(ptc),Organometallics,vol.19, 2000.10,1901-1911
6. Li[Cp2Zr (CCPh)( η2:1,2-PhC2CCPh)]: an anionic zirconium(II) intermediate for carbon- carbon coupling,Chem. Commun.,2000, 1511-1512
赵建社老师相关教学资源
赵建社老师教学评价(0条)
沟通交流、共同成长。欢迎您参与评论留言!
赵建社留言请在下面的评论框中输入您想说的话:)
我要评论(500字以内)
提示:请登录后提交!登录 快速注册
更多>>同院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