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我要添加在此添加教师信息
按拼音查找大学老师
abc(ch)defghijklmnopqrs(sh)tuvwxyz(zh)
郭新恒
5.0我来评喜爱度
所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所在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所在地区:北京
所在城市:北京
评论次数:0条  我要评论
本页网址:http://teacher.cucdc.com/laoshi/1370254.html
郭新恒老师介绍
男, 1964年1月生于北京。1981年-1986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学习并获学士学位;1986年-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论室学习并获博士学位。1991年—1992年, 1992 年—1994年分别于德国Wuppertal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1994年-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员,1997 年 — 2004 年在澳大利亚 Adelaide大学工作,任研究成员,2004 年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任‘京师学者’特聘教授。此外,还多次出国(境)访问从事合作研究,如曾到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巴西理论物理研究中心,日本广岛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机构从事合作研究。多年来任Physical Review 及Physical Review Letter 审稿人。曾共同组织了两次大型的国际研讨会并共同编集两本会议文集。
2.研究领域:
粒子物理理论。重点研究重夸克物理,非微扰强相互作用,及中微子物理。
具体研究方向有:含一个及二个重夸克的重子性质;重味强子衰变中的CP破缺;格点规范数据延拓;Bethe-Salpeter方程;势模型;重介子性质;强相互作用中手征对称性自发破缺;中微子物理研究,包括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相关的理论研究,中微子混合角θ13 的大小和其起源,中微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效应,中微子物理过程中可能的CP破缺等。
3.研究领域简介:
粒子物理的研究结果表明,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的粒子有12种,包括6种夸克,3种带电轻子和3种中微子。这些粒子分别参与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及弱相互作用。标准模型是目前公认的描述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理论。标准模型虽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还存在一些基本的问题没有解决。其中,CP对称破缺、非微扰QCD、中微子振荡、不同味之间的破缺等的起源和机理仍不清楚。关于它们的研究是目前国际粒子物理的热点,它们是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共同关心的基本课题。
量子色动力学(QCD)目前被公认为描述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由于它的非阿贝尔性质,QCD具有渐近自由的性质,这使得它在高能区取得很大的成功。这方面的成果被授予了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在低能区QCD的耦合常数变得很大,强相互作用进入非微扰区域,从而使非微扰强相互作用的研究变得很困难。非微扰QCD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是夸克和胶子禁闭与手征对称性自发破缺。然而,关于这些现象并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
有重夸克参与的物理过程是研究非微扰强相互作用的理想区域。同时,实验上,目前国际上已建立和正在建立的有关实验装置,如B-工厂(Belle、 BaBar)、Tau/Charm-工厂(BEPC、CLEOC)等已经并将继续收集到更多有关重味强子的数据。这使得重味夸克物理的研究倍受关注。
重味物理是研究CP破缺并探索新物理的理想窗口。CP破缺一直是粒子物理中的重要课题。理论预计在b-夸克系统中CP破缺将极大的增强。B-工厂的主要目的就是发现这种增强并检验我们对CP破缺的理解是否正确。这种检验同时也提供了发现新物理的机会。
中微子目前是物理学中的一大热门课题。中微子在最微观的粒子物理规律和最宏观的宇宙的起源及演化中都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近年来中微子物理实验取得了重大突破,发现了中微子有质量,不同的中微子之间有振荡。这些成果被授予了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使中微子物理成为国际高能物理,天体物理与宇宙学研究的共同热点。核电站反应堆是很好的中微子源,可以很好地用来测量中微子混合角 ,我国的大亚湾核电站是开展此实验的极佳选择。
4.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重夸克有效理论研究”(国家攀登计划博士后资助项目,唯一承担人),1992年至1994年。
“强相互作用中的非微扰效应及重味夸克物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唯一承担人),1995年至1997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标准模型的检验、重味及TeV能区重要物理的理论研究”,项目成员, 1994年至1997年。
“攀登计划特别资助项目”(唯一承担人),1995年。
国家攀登计划粒子物理部分其中的子课题“标准模型精确检验”副课题组长, 1995年至1997年。
“重味重子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唯一承担人),1998年至2000年。
澳大利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的重大项目“亚原子研究”项目, 项目成员, 1997年至2004年。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别启动经费,2004年至2007年。
重味物理与非微扰强相互作用的系统研究,北京市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2005年
5.主要学术成果:
多年来在粒子物理理论中的重夸克物理和非微扰强相互作用领域从事研究。在含一个及二个重夸克的重子性质、重味强子衰变中的CP破缺、格点规范数据延拓、Bethe-Salpeter方程、势模型、重介子性质、重夸克有效理论、强相互作用中手征对称性自发破缺等前沿方向上做了一系列工作,其中有些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被引用近300次。特别是一些开创性或重要工作被世界著名实验室如西欧核子中心、美国Stanford研究中心、美国费米实验室、日本KEK实验室等多次引用,对实验起到了指导作用。主持或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在国际上最早给出含两个重夸克重子的电磁辐射衰变的理论预言;较早给出含两个重夸克重子的弱衰变的预言;是最早计算重味重子衰变Isgur-Wise函数的研究者之一,关于这一函数的模型是国际上流行的模型之一;用 混合机制给出B-介子衰变中产生很大CP破缺及通过测量这一破缺消除CKM角不确定性的可能性;提出了解析延拓重强子格点数据的合理模型;给出了重介子光锥波函数等等。
郭新恒老师教学评价(0条)
沟通交流、共同成长。欢迎您参与评论留言!
郭新恒留言请在下面的评论框中输入您想说的话:)
我要评论(500字以内)
提示:请登录后提交!登录 快速注册
更多>>同院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