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我要添加在此添加教师信息
按拼音查找大学老师
abc(ch)defghijklmnopqrs(sh)tuvwxyz(zh)
李德华
5.0我来评喜爱度
所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所在院系: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
所在地区:湖北
所在城市:武汉
评论次数:2条  我要评论
本页网址:http://teacher.cucdc.com/laoshi/1390170.html
李德华老师介绍
李德华,1946年9月出生于武汉,祖籍广东省丰顺县,中共党员。1953~1959年在武汉大学附属小学学习;1959~1965年就读于武汉市第十五中学;1965年考入武汉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1970年毕业。1989~1990年作为国家公派的高级访问学者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人工智能系进修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读小学时,他得到郭日焕、吴兆芳、何定英、熊注英等老师的悉心教导;中学在读期间,深受柴宣、乐承文、胡承质、黄以义、陈桂英、何俊豪、方善登等老师的深刻影响和教育;在大学期间,崔建瑞、陈银通、陈嵩强等老师成为他的良师和指导者。他常说:“没有这些老师的教导和影响,就没有我的一切。”
1956年6月1日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历任少先队小队长、中队委、儿童团连长、少先队大队长。1961年6月28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历任团支部书记、团委委员、团委宣传部长、基干民兵连长、民兵师副师长。1985年2月9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直属党支部组织委员、中共爱丁堡地区中国留学生党组织负责人。
李德华同志1980年提升为讲师,1985年破格提升为副教授,1991年破格提升为教授,1994年任博士生导师。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计算语言研究所所长。历任国家“攀登计划”认知科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思维科学学会全国筹备核心小组成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知识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武汉思维科学与智能系统学会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学会理事、湖北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青年联合会第六届委员、武汉市科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光学精密工程》、《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中华现代医学管理杂志》、《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与数字工程》、《思维科学》、《思维科学通讯》杂志编委。
30多年来,李德华教授在我国著名数学家,父亲李国平院士、我国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和著名数理逻辑学家胡世华院士的直接指导下,潜心从事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思维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期间受到董占球教授、戴汝为院士学术思想的深刻影响。他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获省部级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获得国家专利三项,多次获得省市优秀科技论文奖。先后被评为“国家七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武汉市电子技术推广应用先进工作者”、“武汉科协先进工作者”。他的事迹被载入《中国知识产权年鉴》、人民画报社中国画报社联合编撰的《继往开来-科学技术卷》、《湖北科技精英》、《湖北省专家词典》、《亚洲科技名人录》、英国剑桥《国际名人录》和《面向21世纪的科技名人录》等。
1973年,青年时代的李德华曾经怀揣400元人民币,行程一万多公里逐个拜访了国内一些著名的学术大师,并结识了一批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了解了当时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决定投身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领域。1975年,他从武汉大学调到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开始了新的科研教育工作。1977年,他与邹海明教授草拟了国内最早的开展人工智能研究的计划书,引起航天部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巡航导弹核心技术-地形匹配技术的研究任务。五年时间内,他心系国防科研,两次放弃了当时极为难得的出国深造机会。他领导的研究集体在试验设备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上机12000小时,经过52万次之巨的计算机模拟试验,以二万多张数据表格和曲线图、31份100余万字研究报告,通过了航天部的鉴定:这个项目为我国在巡航导弹和其他无人驾驶飞行器上采用地形匹配技术奠定了工程设计的理论基础,他又亲身参加并通过飞行试验,现在该技术已应用于我国的国防科研工作。
1984年初,他向钱学森教授提交了关于巡航导弹的研究报告和工作汇报,钱老亲笔给他回信,并寄来两篇关于思维科学研究的论文,把他视为“同道”,邀请他“成为这个队伍中的一员”。和这位科学巨人的交往成为李教授科学征途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在钱老的鼓励下,他果断地把研究方向调整到思维科学与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应用和研究上来。二十年在这个领域中的辛勤耕耘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他主持研制成世界上第一个柑橘专家系统、我国第一个园艺类专家系统-章文才柑橘园艺专家系统;我国第一个计算机科学发现系统-经验定律发现系统;我国第一个专业电影导演专家系统;我国第一个“矿工肺癌风险人群计算机预报系统”;我国第一套电视台全数字化无压缩/可压缩编播系统;主持研制成GPS/GIS/GPRS/RS卫星定位无线通讯车载监控系统;他主持研制的“棉花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居国内领先水平,已推广应用于1661.5万平方公里,获得了重大经济效益。他在思维科学领域中进行了深入研究,更在国内外率先提出“创造性思维中的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PCST”,得到了钱学森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鲍约翰教授和国内外许多学者的肯定与好评,在这个领域中,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9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教授与三维扫描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天,当他和中央电视台著名动画制作专家赵梓雄先生一起看电视时,电视节目里有一种电影特技制作设备叫三维激光扫描系统,这个技术系统引起了两位专家浓厚的兴趣,因为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团体或个人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是一项很有前景但是却要冒没有任何研发基础和经验的风险。经过详细分析预估后,李教授最终决定在这个领域开始自己的拓荒之旅。通过几个月的努力,他终于解决了原理和方法问题,于是这个由李教授和几个研究生组成的小团体,在简陋的科研条件下,土法上马,开始了长达两年的艰辛研发路。1997年他们终于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三维激光彩色扫描仪。1999年5月,中国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节目连续两天对这个成果做专题报道,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陆续共计投入数十万资金支持该项研究,这项成果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国五十周年重点推广的98项成果的第14项。1997年11月2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岚清副总理在湖北省和武汉市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三维扫描仪。2003年11月,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参观了三维扫描仪,鼓励他将此项科研成果产业化,投入实际应用。确实,一项好的技术和成果出来了,不应该将它束之高阁。为了使这项成果转化为产品走入市场,李教授又开始探索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路子。同时,李教授从未中止技术的革新和完善,先后经十年艰辛努力,继三维扫描仪影视型(3DLCS100型)研制成功之后,又相继推出了好几种工业型产品:我国第一台多关节机械臂式扫描仪(3DS400型),在上海国际模具博览会上展出;第一台高精度彩色扫描仪(3DLCS200型)达到2丝到5丝的精度,初步构成三维扫描仪系列产品,分别使用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科技的巨大魔力。
李教授在科研工作中勇于拼搏和开拓,在学科建设、后继人才培养方面也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他长期在一线面向硕士博士生讲课教学,在华中科技大学首开了《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创造性思维》等课程,不断完善了课程体系结构,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法和讲授思路,对这些学科知识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贡献,也让众多学子从中受益良多。多年前李教授常说一句话;“我这一生有个愿望,就是要为国家培养超过100个研究生!”朴实的话语中透出了一种对社会和国家的强烈责任感,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学生确实是最神圣的。给每一位即将毕业走入社会的学生送一首自作的并用毛笔、宣纸亲笔题写的古体律诗,这是李教授一直坚持做好的事情。每位学生拿到卷好的诗作,都如获至宝、感慨良深。因为这首诗不仅承载着浓浓的师生情意,也寄托了老师对学生成才的希望和祝福!至今,李教授已经培养了103名硕士博士生,当中的很多人,在各自岗位上已成为重要骨干,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实践着李老师的人生价值观,回馈浩浩师恩!
几十年来,李德华教授坚持继承我党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和父亲李国平院士等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光荣传统,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指导科研工作、教育年青一代。至今,他办公室的墙上仍然高高悬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画像。一副大红通墙标语上赫然写着“培养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科学家与工程师!”这就是李教授精神世界的核心!
李德华老师相关教学资源
李德华老师教学评价(2条)
举报cucdc网友 2010/10/20 21:01:35

李德华老师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感谢他给我上了半年的三维激光扫描仪普及课,这是我第一次进入了一个正式学院气氛的单位,感谢他,他的性格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对我影响较大,若将来有成,感谢他。 宋永宏

举报cucdc网友 2010/3/16 9:53:14

李德华老师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感谢他给我上了半年的三维激光扫描仪普及课,这是我第一次进入了一个正式学院气氛的单位,感谢他,他的性格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对我影响较大,若将来有成,感谢他

沟通交流、共同成长。欢迎您参与评论留言!
李德华留言请在下面的评论框中输入您想说的话:)
我要评论(500字以内)
提示:请登录后提交!登录 快速注册
更多>>同院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