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我要添加在此添加教师信息
按拼音查找大学老师
abc(ch)defghijklmnopqrs(sh)tuvwxyz(zh)
宰金珉
5.2我来评喜爱度
所在大学:南京工业大学
所在院系:土木工程学院
所在地区:江苏
所在城市:南京
评论次数:0条  我要评论
本页网址:http://teacher.cucdc.com/laoshi/1437489.html
宰金珉老师介绍
宰金珉,1945.12.03生,江苏南京人,博士,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建筑重点学科首席教授。
1967年本科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桥隧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1967年~1978年在铁道部贵阳车辆工厂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与结构工程设计兼施工技术处理。
1978年~1981年在同济大学结构理论研究所就读土力学地基基础专业三年制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后又在职攻读并取得岩土工程工学博士学位。
1985年9月~1986年9月在前苏联莫斯科建筑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系土力学地基基础教研室作访问学者。
1981年12月起在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任教,1993年晋升教授。
曾任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土力学地基基础教研室主任、科研处处长、副院长、院长;南京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现兼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基建优化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土建学会副理事长、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市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岩土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工程力学》编委。江苏省第八、九、十届人大代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土与结构物静动力相互作用、岩土数值方法和复合桩基非线性理论与关键技术等。
主要科研经历、成果
长期从事土与结构物静动力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等工作,取得了大量创新性成果,是我国该领域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建立层状横观各向同性弹性连续介质的有限层法、点源问题的等积变换法和多重子结构有限元法,实现了上部结构—基础(包括桩基)-地基共同作用的整体分析,得出上部结构刚度有限性的结论;建立模拟桩周土非线性工作性状的广义剪切位移法,并与有限层法和有限元法相结合,建立复合桩基非线性工作性状分析的半数值半解析方法;导出承台下地基土极限承载力提高值的理论解,发展了复合桩基承台下土体的强度理论,为复合桩基非线性设计理论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取得了将有限层法推广到非线性地基的突破性进展,并用于求解三维Biot固结问题,开拓了桩筏基础考虑时间因素的非线性共同作用全过程研究的新途径;突破单桩工作荷载不大于单桩容许承载力的传统限制,迫使桩土明确分担荷载,构成天然地基与纯桩基之间的过渡型基础形式,建立了按单桩极限承载力设计复合桩基的新方法;通过人为调整基底土和桩顶非线性支承刚度,达到控制差异沉降的目的,提出塑性支承桩—卸荷减沉桩新概念及其应用原则,并成功地应用于多项实际工程;对考虑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效应的结构减震控制进行了开拓性的大型振动台试验与理论研究,提出并证实了减震控制必须考虑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影响的重要结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建设部八五重点项目等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4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部级优秀图书和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1992年获江苏省中青年科技奖,1995年获建设部优秀领导干部称号,2000年荣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称号,20005年获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复合桩基非线性理论与离心机模型试验(2005),2自适应调节下零差异沉降控制地基基础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2006);重要横项项目:1端承桩复合桩基的理论与关键技术(2005),2深厚软土上超高堆载方法与关键技术(2006)等.
代表性文章、论著
1高层建筑基础分析与设计—土与结构物共同作用的理论与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2001四次印刷
2复合桩基理论与应用,中国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出版社,2004
3任意力系作用下层状弹性半空间的有限层方法,岩土工程学报,1981(2)
4群桩与土和承台非线性共同作用分析的半数值半解析方法,建筑结构学报,1996(1):63-73
5复合桩基承台与土的极限承载力提高值理论解,岩土工程学报,1997(4),39-48
6 A New Method for Designing Composite Pile Foundation in Soft Soils According to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Single Pile,Proc.2nd Conf. on Soft Soil Engineerinf, Yol.2,1996
7 考虑土与结构相互作用效应的非弹性结构主动抗震控制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7(4)
8塑性支承桩——卸荷减沉桩的概念及其工程应用,岩土工程学报,2001/3:273-278
9有限层求解三维比奥固结问题,岩土工程学报,2002,24(1):31-33
10 Concept of Plastically Bearing Pile and it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6th. Int.Conf.on Toll Buildings,World Science Press,Hong kong,2005
教学情况
研究生:土与结构物共同作用理论与应用、复合桩基理论与应用
招生领域
博士研究生:土木材料与工程、岩土工程。硕士研究生: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
联系方式
E -mail:zjm@njut.edu.cn 电话: 83587788 (O) 83239966 (H) 手机 13605159567
宰金珉老师教学评价(0条)
沟通交流、共同成长。欢迎您参与评论留言!
宰金珉留言请在下面的评论框中输入您想说的话:)
我要评论(500字以内)
提示:请登录后提交!登录 快速注册
更多>>同院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