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我要添加在此添加教师信息
按拼音查找大学老师
abc(ch)defghijklmnopqrs(sh)tuvwxyz(zh)
王大珩
5.4我来评喜爱度
所在大学:长春理工大学
所在院系:光电工程学院
所在地区:吉林
所在城市:长春
评论次数:0条  我要评论
本页网址:http://teacher.cucdc.com/laoshi/1524686.html
王大珩老师介绍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王大珩院士和他的同事们研制的光学测试仪器在试验中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王大珩和他的同事们研制的返回式观测相机,伴随卫星升天并返回,带回了地球村的全貌;1986年3月3日,王大珩与陈芳允、王淦昌、杨嘉墀3位科学家联名上书党中央,建议我国发展战略性高技术,促成“863计划”的实施……今年,是王大珩院士从事科学研究工作66周年;今天,是王大珩院士90华诞。作为我国现代应用光学及光学工程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王大珩谢绝人们为他祝寿的好意,提出不开庆祝会,不搞庆祝活动,只希望他周围以及曾经与他一起工作过的科学家们同他一起共进午餐。
  1936年,王大珩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留英公费生,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1941年转入雪菲尔大学,在世界著名玻璃学家W.E.S.特纳(Turner)教授指导下进行有关光学玻璃的研究;1942年,他受聘于伯明翰昌司(Chance)玻璃公司,专攻光学玻璃研究,直至1948年回国。
  王大珩在英国学习期间,最早发表的一篇关于光学设计的论文,论述了光学系统中各级球像差对最佳像点位置和质量的影响,创造性地提出,用优化理论导致以低级球差平衡残余高级球差并适当离焦的论点。该文所阐述的一些思想,至今仍是大孔径小像差光学系统(如显微镜物镜)设计中像差校正和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多次被国内外有关著作引用。日本学者对王大珩青年时代的这篇论文给予高度评价,并在某一专著中全文摘录。
  王大珩在英国学习和工作期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光学仪器在战争中的应用,受到交战各国重视,而光学玻璃制造技术在当时是保密的。王大珩所在的昌司玻璃公司,是世界上极少数也是最早从事光学玻璃生产的厂家之一,他在此所做出的许多研究结果都未公开发表。他是英国最早研究稀土光学玻璃的两人之一,曾获得专利。
  1948年,王大珩回国。他先到上海,后辗转由香港经朝鲜到大连,参加创建大连大学并主持创建应用物理系,任该系主任。
  1951年,中国科学院邀聘王大珩到北京筹建仪器研制机构;1952年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在长春成立;后于1956年改名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他被任命为馆长、所长。在他的领导下,该所30多年来为发展我国应用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从摇篮成为重要科研基地。
  1958年,长春光机所因研制高精光学仪器“八大件”而闻名全国科技界。它们是:一秒精度大地测量经纬仪;一微米精度万能工具显微镜;大型石英摄谱仪;中型电子显微镜;中子晶体谱仪;地形测量用多臂航摄投影仪;光电测距仪;高温金相显微镜以及系列有色光学玻璃。这些多年的技术积累,孕育了我国第一台激光器1961年在这里诞生。
  从60年代开始,王大珩和他领导的长春光机所,转向以国防光学技术及工程研究为主攻方向。先后在红外微光夜视、核爆与靶场光测设备、高空与空间侦察摄影、空间光学测试等诸多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大珩参加了我国第一次核爆试验,指导改装了高速摄影机用于火球发光动态观测;他为建立国防光学工程的学科基础,最早在国内领导大气光学和目标光学特性研究;他在太阳模拟器和空间侦察相机的研制中提出了先进的技术方案,特别是领导了靶场光测设备多种型号的研制工作。
  60年代初,为适应国防工程的要求,国家提出研制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的任务。就当时我国的技术水平而言,完成这一任务有很大困难,但是在王大珩的号召和指导下,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研制出超过原设计指标的我国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开创了我国独立自主地从事光学工程研制和小批量生产的历史,在这项工程中,王大珩任总工程师。他提出的工程总体方案设想和一些技术路线,对保证仪器性能指标和缩短研制周期起了关键作用。
  1980年5月,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长春光机所研制的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两项光学工程,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独立解决了当今世界远洋航天测量的平稳跟踪、定位、标定、校正和抗干扰等技术难题。王大珩在测量船的光学测量布局和船体摇摆及挠曲与实时修正方面均有重要创造。他还强调船上观测设备(包括光学设备和雷达)在布局上必须与船体及航船设置作一体化的综合考虑,因此保证了获得满意的观测效果。
  1979年,由于在我国国防光学科研中所作的贡献,王大珩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王大珩是首席获奖者。
  1965年王大珩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方案的探讨。
  1975年,由中国科学院和国防科工委联合组织,王大珩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推动了我国遥感工作的迅速发展。1979年在王大珩的倡议和领导下,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当时他兼任分院院长)在长春地区组织进行了一次综合性航空遥感试验。这次试验无论在理论上、方法上还是在应用研究上,都获得了有实际意义的成果。并导致后来长春成为我国以地理所和光机所为主干力量的遥感科研基地之一。这项工作与当时在云南腾冲组织的综合性遥感试验,都为我国遥感技术发展起了开拓性作用。
  1983年,王大珩从长春转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工作,兼任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主任,后任名誉主任。1986年他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88年春,以美国为首发起成立国际空间年评议会,旨在协调各国有关全球环境研究的空间计划,并对空间技术应用于人民及社会福利事业做广泛的科普教育和宣传,并决定1992年为国际空间活动年。美方邀请我国参加并作为发起国。我国为此成立了国际空间年中国筹委会,由宋健任名誉主任,王大珩、庄逢甘分别为主任和副主任委员。在任期间,王大珩不遗余力地联系国内有关利用空间技术的部门联合作战。与此同时,建立了强激光联合实验室,建成了峰值输出功率达1012W的“神光”激光装置,为在实验室内研究核爆及核能作用创造了起步的条件,使我国成为拥有该类设备的少数几个国家(美、法、日、中)之一。1989年初,基于国际上激光核聚变研究的新进展,他又与王淦昌等几位核专家向国家提出开展我国激光核聚变研究的建议。为此已经批准且已作出规划。第一步是扩充已有“神光”装置的规模,以期在近期能获得一批新成果。
  1980年在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激光会议,王大珩任中方主席。他著文论述了我国激光技术的进展,并担任会议论文集的主编。这次会议导致国际学者开始注意中国激光科研的进展。
  早在王大珩留英期间,曾随当时国际色度学权威之一W.D.莱特(Wright)教授学习色度学,并在色差阈值研究中充当观测者。回国后他一直关注我国色度学应用于国民经济中的诸问题,为我国彩电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多年来,王大珩一直想建立我国的色度标准系统,直至1989年,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才批准了该基础性应用课题,在国家技术监督局标准司的赞助下,成立了颜色标准委员会,由王大珩任主任委员。为颜色命名及制订标准颜色体系与样卡,成立了专家工作组。经过4年多的努力,终于制成了我国国家级的颜色标准样册。其间还为我国国旗制订了法定颜色标准。
  王大珩还是我国计量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1956年国家制订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时,王大珩是发展国家计量科研项目的主要编写者。1977年,我国参加国际米制公约组织,王大珩作为中国代表,每年参加国际计量大会和计量委员会。在1979年的大会上,他当选为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并连任三届,至1992年因年迈告退。1978年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成立,他当选为副理事长,1983年当选为理事长,1989年被推举为名誉理事长。
  为了加强计量科学的基础研究,培养后继人才,以保持我国计量科学的国际地位,经王大珩倡议,联合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物理系及电子科学系、成都测试研究院和航天总公司计量所等单位,于1994年经领导机构批准成立联合实验室。这是一种打破部门界限、集中力量从事高水平科研的举措,得到国际计量局局长T.J.奎恩(Quinn)博士的赞许。
  1978年王大珩受中国科学院委托筹办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兼任校长,该校现划归机械工业部。现在他仍是以上两所院校的名誉院(校)长。
  王大珩在科研与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视培养青年科技人员,注重学术思想的启发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曾得到过他的指导和学术上受到过他教益的人遍及全国,许多人成为当今光学界知名的学术带头人,有些已是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优秀的中年科学家蒋筑英就是王大珩上个世纪60年代初培养的研究生。
  20世纪80年代,王大珩从长春调往北京,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此后还担任过中国科协副主席(现为荣誉委员);北京市科协主席(现为名誉主席)。他还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照明学会名誉理事长。在国内召开的历次激光会议、国际遥感会议、国际高速摄影和光子学等会议上,他都曾担任主席。1991年他又当选为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Fellow)。
  
  王大珩在就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期间,为了发挥学部对国家重大科技及经济问题的咨询作用,倡导学部主动地就国家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性建议。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等科学家鉴于美国战略防御倡议(SDI)和西欧“尤里卡计划”等高技术计划在世界各国引起的反应,认为我国也应采取适当的对策。因此他发起和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3位科学家联名向国家最高领导提出关于发展我国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建议很快就得到批准。党中央进一步考虑到今后高技术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结合我国国情,及当前的国际形势,确定了“有限目标,军民结合,以民为主”的指导思想。此后,经过一系列的高级会议和专家讨论,发展成为“863计划”。这个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在选定的生物、航天、信息、自动化、新材料、能源、激光等7个高技术领域内,跟踪世界先进水平,通过不断创造和实践,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现在“836计划”的形成和实施已见实效。1991年4月邓小平同志又及时提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号召,以加快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863计划”对我国科技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993年10月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在北京成立,王大珩被一致推选为第一届理事长。
  1992年4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大会上王大珩和其他5位学部委员(院士)联名向党中央建议成立中国工程院,与中国科学院处于同等学术地位。这一建议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工程界因此甚受鼓舞,这对进一步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王大珩被中国科学院推荐并当选为第一批工程院院士之一,任第一届主席团成员。
  王大珩曾先后当选为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5年初,年达八旬的王大珩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第一届(1994年)技术科学优秀奖。
  王大珩简历
  1915年2月26日生于江苏省吴县;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8~1940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物理系技术光学专业组学习,获硕士学位;
  1941~1942年,在英国雪菲尔大学玻璃制造系,从事研究工作;
  1942~1948年,任英国昌司玻璃公司研究实验部物理师;
  1949~1951年,任大连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系主任;
  1952~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1956年前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研究员、所长;
  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8~1965年,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长;
  1959~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4~1987年,当选为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7~1983年,任吉林省政协副主席;
  1979~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
  1979~1991年,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
  1983~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
  1983~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主任;
  1986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86~1991年,任中国科协副主席;
  1986~1992年,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主席;
  1988~1993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1年,当选为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大珩老师相关教学资源
  • 长春理工大学教学资源
  • 王大珩老师课程教学资源
王大珩老师教学评价(0条)
沟通交流、共同成长。欢迎您参与评论留言!
王大珩留言请在下面的评论框中输入您想说的话:)
我要评论(500字以内)
提示:请登录后提交!登录 快速注册
更多>>同院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