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我要添加在此添加教师信息
按拼音查找大学老师
abc(ch)defghijklmnopqrs(sh)tuvwxyz(zh)
岑可法
5.0我来评喜爱度
所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所在院系:能源与动力学院
所在地区:辽宁
所在城市:大连
评论次数:0条  我要评论
本页网址:http://teacher.cucdc.com/laoshi/1634352.html
岑可法老师介绍
姓名:岑可法
主要学历及工作经历:
岑可法院士,能源与动力学院名誉院长,男,1935年1月出生于广东南海。
岑可法院士195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动力系,1962年毕业于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大学动力系,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浙江大学工作。历任浙江大学能源系主任,浙江大学能源研究所所长等职。1983年晋升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我国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和环境工程学专家。
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现任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科协副主席,“工程热物理”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并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国际合作交流委员会主任,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电力部高级咨询委员,教育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主编,浙江省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浙江省电力学会副理事长,《工程热物理学报》、《动力工程》、《燃料化学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煤炭学报》、《煤炭转化》、《热力发电》、《能源工程》、《燃烧科学与技术》等编委等职。
研究领域(研究课题):
岑可法院士在煤的流化床、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煤浆(泥)燃烧技术、煤水混合物异种床结团燃烧技术、煤粉燃烧技术、电站锅炉计算机辅助实验(CAT)及在大型电厂中的应用、有机有毒废弃物焚烧技术、大型电站锅炉专家系统、电站锅炉四管防爆及结焦磨损理论及计算、煤及生物质的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煤的多联供技术、催化洁净燃烧及优化配煤技术、高效强化传热、工程气固多相流动等领域均有开拓性成就,形成一套独特的学术思想。近年来,岑院士曾负责国家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重大项目40余项。近三年来,岑可法院士主要负责的科研项目共计20项。近来,国家计委对杭州锦江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800吨/日大规模清洁焚烧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项目作出批示,将其列入1999年国家环保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计划,该项目总投资两亿元。在煤的高效低污染燃烧、电站锅炉专家系统、废弃物焚烧、煤和生物质的联合发电等方面曾获国家发明二、三、四等奖各1次, 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次, 全国科技大会奖1次,科学院、教育部和省部委科技进步一等奖5次、二等奖5次、三等奖2次,国家经委、计委、科委、财政部联合嘉奖1次, 获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5项。1978年研制成功国际上首台"双床沸腾炉",使流化床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其后提出的"低热值石煤预热层燃烧及装置",为石煤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并于1991年获国家发明四等奖。
70年代,岑可法提出了先在油中掺部分煤进行燃烧,成功后再以煤取代全部油的战略思想,此技术在鞍钢100吨/时锅炉上取得成功,可节油35%,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随后,他向国家有关部委提出低污染水煤浆新型燃烧技术的设想,即用70%煤粉和30%水组成高粘度的水煤浆,真正实现以煤代油,这在国内属首次,国外也处于起步阶段,并被列入"六五"、"七五"、"八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985年提出"电站锅炉计算机辅助实验(CAT)及在大型电厂中的应用",使原来无法在大型锅炉等动力设备上进行的实验,可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该成果获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一等奖。岑教授1981年开始研究煤水混合物燃烧技术作为代油技术,并把该技术用于处理煤炭洗选过程的严重污染环境的废弃物--洗煤泥用于发电,通过国家"六五"和"七五"攻关,投运了国际上容量最大的完全以高水分高灰分劣质洗煤泥为燃料的发电机组。国家鉴定意见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至1998年底,已建设十五座煤泥发电锅炉,仅3个单位3年(1992~1994)就已取得经济效益达几千万元。该技术还向国际著名跨国集团苏尔寿(SULZER)公司、美国(TUNGSMAN)公司、韩国(JINDO)公司输出。该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
指导硕、博士生研究方向:
岑可法长期从事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教学工作,坚持工作在第一线,敢于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走出一条培养高层次跨世纪人才的方法。在研究生选题方面,重视实验技术、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论文内容上,紧密联系国家经济建设,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在导师梯队建设方面,让硕士生参加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让博士研究生参加硕士毕业论文,积极吸收年轻骨干教师组织研究生指导小组,师生通力合作,形成梯队式研究生培养机制,受到国内同行高度评价,并多次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已培养出硕士研究生123名、博士研究生71名(28名晋升为教授,其中3位被评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博士后4名(其中2名为外籍,其中一名现在法国里昂大学已晋升为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38名,在站博士后2名。"培养高水平工学博士新机制"论文获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出版著作和论文:
岑院士曾开设"燃烧理论" 、 "流态化工程"、 "气固多相流体力学"、"高等燃烧专论"等课程10门,撰写教材及专著14部。其中岑院士带领一些年轻老师和加拿大、法国教授合作的专著《Burner and Boiler Design》一书,由美国Springer出版社出版。学术论文SCI收录87篇,EI收录140余篇。
科研成果及所受奖励:
《锅炉燃烧实验研究方法及测量技术》,(1985年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获能源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全国优秀教材奖;《工程气固多相流动理论与计算》(1990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获华东地区优秀自然科技图书一等奖、全国优秀专著奖;《燃烧流体力学》(1991年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获全国高校热能、水电、动力类优秀教材二等奖;《锅炉和热交换的积灰、结渣、磨损和腐蚀的机理、预防措施及计算原理》专著,具有重要工程应用价值。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400 余篇,主要有“水煤浆低燃烧过程的简化数学模型”(曾获浙江省1985年度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气固两相流湍流脉动及扩散的数值模型及在流化床中的应用”(曾获浙江省1989年度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气固多相流动的计算机辅助数值实验研究”(曾获浙江省1991年度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等等
以上资料最后修改时间:
2008-10-06
岑可法老师教学评价(0条)
沟通交流、共同成长。欢迎您参与评论留言!
岑可法留言请在下面的评论框中输入您想说的话:)
我要评论(500字以内)
提示:请登录后提交!登录 快速注册
更多>>同院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