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刘泓老师介绍
姓名: 刘泓
教研室: 传播学教研室
学位 / 学历:博士
职称:教授
联系方式:1965007@163.com
个人简历:
(1)学习经历:
1981 年 9 月―― 1985 年 6 月: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习。
1988 年 9 月―― 1989 年 7 月: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助教进修班学习硕士研究生课程。
2003 年 9 月 — - 2006 年 6 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并获博士学位。师从福建师大传播学院院长颜纯钧教授,主要进行“影视艺术与传播”方向的研究学习。学位论文《从“意义转移”到“意义依附”――对电视广告的社会学批评》。
(2)工作经历:
1985 年 8 月-- 2004 年 8 月: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 2000 年起更名为文学院)工作,历任助教( 1986 年 8 月)、讲师( 1994 年 8 月)、副教授( 2000 年 7 月)。
2004 年 9 月――至今: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工作, 历任副 教授、教授〔 2007 年 8 月〕。
(3)其他进修和兼职经历:
1998 年 10 月:参加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委举办的《期刊主编岗位培训班》学习,获期刊主编资格证书。
1999 年 9 月―― 2000 年 2 月: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访学进修。
2000 年 11 月-- 12 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福建省民主党派干部培训班学习。
2001 年 7 月: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广告专业师资研修班学习。
2005 年 8 月: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参加教育部主办的《中外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与方法》研究生暑期学校学习。
2004 年 9 月: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参加《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举办的全国高等学校新闻传播院系负责人“三项学习教育”培训班》学习。
1992 年―― 1999 年,合股组建福州万方广告有限公司、福州东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福州东南广告有限公司等广告传播机构,主要业务涉及报纸广告代理〔福建日报〕,电视广告创意制作、电视专题片拍摄、电视节目制作和经营、印刷品广告等等。本人任艺术总监、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
1997 年―― 1999 年,兼任《艺术·生活》杂志 CN35-1102/J 副主编。
现教授课程:
本科教学方面,曾担任《传播学概论》、《广告策划和创意》、《传播社会学》、《大众文化传播》、《媒体与广告》等课程;
研究生教学方面,曾担任《 20 世纪广告理论》《广告社会学》《广告最前沿》等课程。
学术成果:
( 1 )专著:
《消费、象征和权力――广告文化批判》 25 万字;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版
《广告社会学》 33.8 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年8月出版
( 2 )论文:
1. 《虚构游戏:历史电影的一种写作方式》《福州大学学报》 1999 年第 4 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电影电视艺术研究》 2000 年第 1 期全文转载
2.. 《虚拟的背叛:网络传播的文化思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1 年第 4 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 2002 年第 1 期全文转载
3. 《广告学“学科规训”及其知识谱系》《新闻大学》 2006 年夏季号
4. 《广告传播:符号秩序的建构》《东南学术》 2002 年第 3 期
5. 《网络传播的语言学意义》《福建论坛》 2002 年第 3 期,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统编,鲍宗豪主编《数字化与人文精神》上海三联书店 2003.6
6. 《谁在控制公众的表达?》《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2 年第 4 期
7. 《虚拟游戏的身份认同》《福建论坛》 2003 年第 3 期,中国传播学会论文集《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和学术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2003 年中国传播学论坛教师组优秀论文奖
8. 《全球化语境下广告传播的文化冲突》《福建师大学报》 2005 年第 1 期
9.《广告社会学论纲》《福建师大学报》 2006 年第 3 期
10 《电视广告社会学批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东南学术》 2006 年增刊,福建省第二届社科年论文集
11. 《广告的社会功能新论――以电视广告为例》《福建论坛》 2006 年第 12 期
12. 《电视广告社会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广告学报》全国广告教育研究会会刊,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10
13. 《从“意义转移”到“意义依附”——广告意义的结构转型》《东南学术》 2006 年第 6 期
14. 《全球化语境中台湾广告的文化价值取向》《广告研究》 [ 广告大观理论版 ]2006.6
15. 《从商品的社会关系看广告的意义生产和传播》《广告研究》 [ 广告大观理论版 ]2007.1
16. 《消费社会视域下的台湾广告研究》《广告研究》 [ 广告大观理论版 ]2007.3
科研项目:
《广告社会学研究》, 2007 年中国教育部“ 中国广告人才培养基金项目 ”重大课题
《广告传播的社会学研究》,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 2006B088
《广告传播与当代中国文化症候分析》,福建省高校社科规划重点项目 2003 年结项
《全球化与广告文化冲突》,福建省高校社科规划项目 2006 年结项
《从台湾广告看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福建师大台湾传媒与舆情研究所重点项目 2005 年
《海峡两岸媒介文化比较研究》〔广告部分〕,福建师大区域文化研究重点项目 2006 年
奖励荣誉:
《消费、象征和权力――广告文化批判》:福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大众文化研究》〔系列论文〕:福建师大“九五”优秀科研成果奖
《福建 80 年》〔电视专题片〕:全国教育音像制品创作优秀奖
IAI 中国优秀广告评选“最具眼光学术评委奖”〔蝉联两届〕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福建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策划与创意》:福建师大优质教学与教案建设项目
《课程实践化与实践教学课程化--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福建师大教学改革与创新基金项目
《广告社会学》:福建师大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
学术与社会兼职:
(1)学术兼职:
福建省传播学会秘书长,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理事,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文化产业系主任,福建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福建省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筹〕主任,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莆田学院兼职教授,福建省多家媒体和广告公司的顾问。
(2)社会兼职:
第六届、第七届福建省监察厅特邀监察员、福建省人民政府行风评议代表,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委员,民盟福建师大总支副主委,民盟福建省青年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福州市仓山区委员会委员。
教研室: 传播学教研室
学位 / 学历:博士
职称:教授
联系方式:1965007@163.com
个人简历:
(1)学习经历:
1981 年 9 月―― 1985 年 6 月: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习。
1988 年 9 月―― 1989 年 7 月: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助教进修班学习硕士研究生课程。
2003 年 9 月 — - 2006 年 6 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并获博士学位。师从福建师大传播学院院长颜纯钧教授,主要进行“影视艺术与传播”方向的研究学习。学位论文《从“意义转移”到“意义依附”――对电视广告的社会学批评》。
(2)工作经历:
1985 年 8 月-- 2004 年 8 月: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 2000 年起更名为文学院)工作,历任助教( 1986 年 8 月)、讲师( 1994 年 8 月)、副教授( 2000 年 7 月)。
2004 年 9 月――至今: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工作, 历任副 教授、教授〔 2007 年 8 月〕。
(3)其他进修和兼职经历:
1998 年 10 月:参加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委举办的《期刊主编岗位培训班》学习,获期刊主编资格证书。
1999 年 9 月―― 2000 年 2 月: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访学进修。
2000 年 11 月-- 12 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福建省民主党派干部培训班学习。
2001 年 7 月: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广告专业师资研修班学习。
2005 年 8 月: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参加教育部主办的《中外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与方法》研究生暑期学校学习。
2004 年 9 月: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参加《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举办的全国高等学校新闻传播院系负责人“三项学习教育”培训班》学习。
1992 年―― 1999 年,合股组建福州万方广告有限公司、福州东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福州东南广告有限公司等广告传播机构,主要业务涉及报纸广告代理〔福建日报〕,电视广告创意制作、电视专题片拍摄、电视节目制作和经营、印刷品广告等等。本人任艺术总监、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
1997 年―― 1999 年,兼任《艺术·生活》杂志 CN35-1102/J 副主编。
现教授课程:
本科教学方面,曾担任《传播学概论》、《广告策划和创意》、《传播社会学》、《大众文化传播》、《媒体与广告》等课程;
研究生教学方面,曾担任《 20 世纪广告理论》《广告社会学》《广告最前沿》等课程。
学术成果:
( 1 )专著:
《消费、象征和权力――广告文化批判》 25 万字;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版
《广告社会学》 33.8 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年8月出版
( 2 )论文:
1. 《虚构游戏:历史电影的一种写作方式》《福州大学学报》 1999 年第 4 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电影电视艺术研究》 2000 年第 1 期全文转载
2.. 《虚拟的背叛:网络传播的文化思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1 年第 4 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 2002 年第 1 期全文转载
3. 《广告学“学科规训”及其知识谱系》《新闻大学》 2006 年夏季号
4. 《广告传播:符号秩序的建构》《东南学术》 2002 年第 3 期
5. 《网络传播的语言学意义》《福建论坛》 2002 年第 3 期,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统编,鲍宗豪主编《数字化与人文精神》上海三联书店 2003.6
6. 《谁在控制公众的表达?》《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2 年第 4 期
7. 《虚拟游戏的身份认同》《福建论坛》 2003 年第 3 期,中国传播学会论文集《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和学术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2003 年中国传播学论坛教师组优秀论文奖
8. 《全球化语境下广告传播的文化冲突》《福建师大学报》 2005 年第 1 期
9.《广告社会学论纲》《福建师大学报》 2006 年第 3 期
10 《电视广告社会学批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东南学术》 2006 年增刊,福建省第二届社科年论文集
11. 《广告的社会功能新论――以电视广告为例》《福建论坛》 2006 年第 12 期
12. 《电视广告社会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广告学报》全国广告教育研究会会刊,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10
13. 《从“意义转移”到“意义依附”——广告意义的结构转型》《东南学术》 2006 年第 6 期
14. 《全球化语境中台湾广告的文化价值取向》《广告研究》 [ 广告大观理论版 ]2006.6
15. 《从商品的社会关系看广告的意义生产和传播》《广告研究》 [ 广告大观理论版 ]2007.1
16. 《消费社会视域下的台湾广告研究》《广告研究》 [ 广告大观理论版 ]2007.3
科研项目:
《广告社会学研究》, 2007 年中国教育部“ 中国广告人才培养基金项目 ”重大课题
《广告传播的社会学研究》,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 2006B088
《广告传播与当代中国文化症候分析》,福建省高校社科规划重点项目 2003 年结项
《全球化与广告文化冲突》,福建省高校社科规划项目 2006 年结项
《从台湾广告看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福建师大台湾传媒与舆情研究所重点项目 2005 年
《海峡两岸媒介文化比较研究》〔广告部分〕,福建师大区域文化研究重点项目 2006 年
奖励荣誉:
《消费、象征和权力――广告文化批判》:福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大众文化研究》〔系列论文〕:福建师大“九五”优秀科研成果奖
《福建 80 年》〔电视专题片〕:全国教育音像制品创作优秀奖
IAI 中国优秀广告评选“最具眼光学术评委奖”〔蝉联两届〕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福建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策划与创意》:福建师大优质教学与教案建设项目
《课程实践化与实践教学课程化--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福建师大教学改革与创新基金项目
《广告社会学》:福建师大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
学术与社会兼职:
(1)学术兼职:
福建省传播学会秘书长,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理事,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文化产业系主任,福建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福建省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筹〕主任,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莆田学院兼职教授,福建省多家媒体和广告公司的顾问。
(2)社会兼职:
第六届、第七届福建省监察厅特邀监察员、福建省人民政府行风评议代表,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委员,民盟福建师大总支副主委,民盟福建省青年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福州市仓山区委员会委员。
刘泓老师相关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