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臧林泉老师介绍
臧林泉副教授介绍
1991年7月至1994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攻读药理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在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科学实验中心工作。1994年7月-1999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期间从事的有关科研工作如下:
1、从事组胺敏感性细胞色素P450与肝癌相关关系的研究:师从导师王乃平教授(现为广西中医学院院长),在先后3项国家自然基金资助下从事组胺敏感性细胞色素P450与肝癌相关关系的研究。组胺敏感性细胞色素P450为一兼有组织胺H1受体与肝脏微粒体酶活性的蛋白质,我们发现在肝炎、肝硬变、肝癌发生时,其活性和含量均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随后,对其是否作为肝癌发生的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离体器官到整体动物均展开研究,利用黄曲霉毒素AFB1作为大鼠肝癌诱变剂,对大鼠肝癌癌前期病变、肝癌发生、形成等过程各个时间点的组胺敏感性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目的在于明确肝癌发生与组胺敏感性细胞色素P450的相关性。
1.研究结果发现,组胺敏感性细胞色素P450基因发生了突变,其变化与组织胺、组胺H2、H3受体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同步性,阻断组胺H2受体可以阻止AFB1诱导的肝癌形成,由此得出结论,如西米替叮(甲氰咪呱)组胺H2受体阻断剂等可以预防或治疗肝癌。相关论文发表在《药学学报》、《中华消化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等刊物上。并以此于1999年在广西医科大学被评为副研究员。
2、I型变态反应与肝癌;I型过敏性鼻炎与鼻烟癌关系的研究;积极寻找抗肿瘤的有利因素与靶点。
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发现组织胺对肿瘤发生、机体免疫功能等具有一定的作用,在广西省科技厅、教育厅等基金资助下,开展了变态反应与肝癌、过敏性鼻炎与鼻烟癌相关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目的在于明确:机体高敏状态是否可以阻止肿瘤的发生,是否可以预防肝癌、鼻烟癌的形成。
结果发现:I型变态反应可以阻止或者预防肝癌的发生,过敏性鼻炎可以预防或者阻止鼻烟癌的发生;论文发表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卫生统计》等刊物上,随后开展实验研究,进行肿瘤疫苗的筛选研究工作,积极寻找特异性的预防和治疗肝癌、鼻烟癌等肿瘤的疫苗。
3、开发工作:在广西医科大学工作期间,相继研制了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白细胞介素II(IL-II)、肿瘤坏死因子(TNF)、细菌脂多糖(LPS)、黄芪注射液、LAK、TIL等产品,其中肿瘤坏死因子(TNF)、细菌脂多糖(LPS)、精制黄芪注射液、LAK、TIL等在临床上以院内制剂和科研制剂的形式取得试用,前后生产了价值大约1200万的制剂,取得了600余万元的产值。其中,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白细胞介素II(IL-II)、肿瘤坏死因子(TNF)、细菌脂多糖(LPS)、LAK、TIL为生物制品,细胞因子类产品。精制黄芪注射液为中药改制剂产品。
本人负责产品的前期研究、关键技术如产品线的规划,细胞因子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鉴定、转染、发酵、蛋白质的纯化等环节。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1999,10-2000,10 赴丹麦参加中国-丹麦科技交流合作,在哥本哈根大学微生物研究部从事天然抗肿瘤药物的分离、提取、活性筛选工作,初步筛选了大约150种药物,进行高通量筛选,得到了抗人白血病K562、EL-4细胞的活性化合物30余种,系统学习了高通量筛选药物、寻找新的抗肿瘤先导化合物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并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2001,9-2004,7 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攻读药理学博士研究生,师从颜光美教授,从事的科研工作如下:
从事脑缺血相关基因的研究工作,利用荧光差异RNA表达RT-PCR技术进行与脑缺血、缺氧相关的基因克隆工作,克隆了一条尚未在国内外报道的新基因,用RT-PCR、Western blot、Confocal(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和细胞组织化学技术确认了该基因的存在及表达。并以此成果获得了博士学位。此外,以此获得了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主要参加,排名第二)。
2004,7-2006,1 博士毕业后留中山大学北校区任教
在继续从事新基因功能研究的基础上, 开展了人源性基因工程抗肺癌抗体药物的研发工作。同时,作为教学秘书,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自建网站协作主管教学的主任在2005年1年的时间内先后一举成功获得了省级、国家级药理学精品课程,获得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主持,排名第一),实现了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双丰收。
人源性基因工程抗肺癌抗体药物的研发工作是根据目前国际上生物制药的热点技术展开研发的。
首先,抗肿瘤单抗药物研究经历了比较曲折的发展过程。80年代迅猛发展,90年代初期一度处于低谷,以至近年再度成为生物技术药物领域研究的热点。我们采用的单链抗体生产具有许多优点,它已经成为噬菌体抗体研究的热点,其分子量仅为完整抗体分子的六分之一,而且还有容易进入病灶组织的周围循环及在肾内清除快等优点,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已引起广泛重视。此外,由于单链抗体缺少抗体Fc段,只识别靶抗原,不与具有Fc受体的非靶细胞结合,因此在体内定位诊断时背景低、图像清晰,在某些疾病的体内定位诊断方面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以及巨大的潜在价值。例如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发病机理的研究、肿瘤的影像分析、导向治疗、新药设计等。国外许多学者已利用该技术获得了抗艾滋病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乙肝病毒等多种病毒以及一些肿瘤细胞的噬菌体抗体,而且已有应用于临床检测和治疗的报告。因此,在临床包括肺癌在内的疾病的诊断、治疗、机制研究方面有极为广泛的运用,市场潜力极大,是生物技术市场的主力军之一。
抗肿瘤单抗药物研究及市场的发展趋势具有如下特点:
(1) 寻求新的分子靶点 ?单抗对相应的抗原具有高度特异性,这是单抗药物显示靶向性抗肿瘤作用的基础。寻求与肿瘤细胞相关的靶点是研制单抗药物的关键。特定的癌基因表达蛋白、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相关的因子等均可作为单抗药物的分子靶点。End oglin是与内皮细胞增殖相关的抗原,对移植于裸鼠的人乳腺癌模型进行观察结果,抗Endoglin单抗制成的免疫毒素可使肿瘤完全消失。用125I标记抗Endoglin的单抗亦得到显著的抑瘤效果。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相关,是引人注目的研制单抗药物的分子靶点。人类基因组研究,特别是关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的进展,将为研制单抗药物提供新的分子靶点。
(2)? 单抗的人源化 ?在临床治疗中使用鼠源性单抗的主要障碍之一是产生HAMA反应,因此单抗的人源化是单抗药物的发展趋向。已获批准在临床应用的 Rituxan、Herceptin 是人鼠嵌合抗体。目前已有一系列用于肿瘤治疗的人鼠嵌合抗体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预计可用于肿瘤治疗的品种将会增多。研制完全的人源抗体亦受到广泛关注,据报道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一种特殊的小鼠XenoMouse 可产生完全的人源抗体。从 XenoMouse 获得的抗 EGFr 单抗在裸鼠模型显示很强的抑瘤作用。
(3) 单抗有高度特异性 ?对于各种不同的抗原可以制备相应的单抗;因此,作为抗体分子,单抗又具有高度多样性。由于其特异性和多样性,研制单抗药物有巨大的潜力。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飞跃发展为研制单抗药物提供了与治疗肿瘤相关的新靶点;随着抗癌药物研究的发展,可供利用的新型弹头物质将不断出现。针对新靶点,利用新型抗体与新型药物,将可获得免疫原性低和疗效高的抗肿瘤单抗药物。新型单抗药物将在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抗肿瘤单抗药物的研制展示了广阔前景。
我们主攻的肿瘤是肺癌,由于肺癌是肿瘤当中恶性程度较高的瘤种,病死率高、5年生存率低,随着我国、我省工业的发展、污染的加重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利用人肺癌A549、BCL-802等细胞株作为靶细胞,进行了抗肺癌抗体的筛选工作。本课题组研究工作表明,单抗药物对肿瘤相关靶点显示特异性结合,目前已经获得了有极大诊断应用前景的单链抗体。
2006,1-至今 调入我校工作
1、应用基础研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积极带领硕士研究生和本科同学开展人源性抗体药物的筛选工作。依靠2006年度国家自然基金和校内科研启动金的强大支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人源化抗体药物的筛选工作。本课题拟采用噬菌体抗体库(phage antibody library)技术研制抗肺癌基因工程抗体,通过RT-PCR方法将全套抗体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基因克隆出来,克隆至噬菌粒载体上,噬菌体表面表达的抗体片段具有与抗原结合的生物学活性,利用其可与抗原结合和可再扩增的特性,将抗原靶分子固定化,经过多轮吸附→洗脱→扩增→富集筛选过程,可以筛选到亲和力较高的噬菌体抗体。然后将得到的目的噬菌体感染合适的大肠杆菌进行分泌型表达,再采用蛋白质L-琼脂糖通过亲和层析方法纯化出具有与人肺癌细胞结合活性的单链抗体。抗体库为在中山大学时的工作,所以,目前部分工作与中大合作进行。目前临床开发应用的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绝大数是鼠源性的,临床重复给药时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而应用于临床的理想抗体应该是人源性的,而人vs人杂交瘤技术目前进展缓慢,即使研制成功,仍存在杂交瘤细胞体外传代不稳定,产量不高及抗体亲合力低等缺陷。迄今为止,解决这一问题最理想的途径就是研制基因工程抗体。其特点是:(1)方法简单、快速,从取mRNA到建抗体库,筛选目的噬菌体抗体,整个过程只需几周时间。(2)不需要实验动物或大量的细胞培养就可生产抗体。(3)可以绕过免疫动物制备抗体,尤其是制备自身抗原和其他弱免疫原性抗原的抗体具有独到的优势。(4)可以对抗体基因进行改造,通过基因突变、链更替等技术,可进一步提高抗体的亲和力和稳定性。(5)可以制备多克隆抗体,将该多克隆抗体用于诊断可提高敏感度,用于治疗可提高疗效,也是分子识别、抗原表位研究的理想工具。(6)可大规模生产,成本低:可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分泌型表达,易于分离纯化出有生物学活性的抗体分子。(7)噬菌体抗体的保存和传代稳定,而杂交瘤细胞株在传代过程中则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前期筛选出的抗人肺癌单链抗体目前在进行抗肿瘤实验及特异性分析鉴定实验。
我校为专业药学院校,拥有强大的药物开发和筛选潜力,药学药剂专业齐全,与药物生产结合密切。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的能力不低于省内其他强校,是我校进行药物开发研究的优势。
2、基础研究:(1)积极开展神经元与肿瘤相关关系的实验研究,力求在基础科学研究上有所突破。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整体动物研究水平上在信号传导(Signalling pathway)、电生理学、行为学等技术研究缺氧诱导神经元凋亡,比较研究神经元与肿瘤生长的差异点,寻找新的药物靶点,探索神经元活动的奥秘,阐明肿瘤和神经退行性变的的本质,揭示细胞生与死的问题。目前,在大学城,我们实验室已经成功培养出大鼠胚胎神经元、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人肺癌A549和BEL-802细胞株、人肝癌HepG2和7402细胞株,人肾母胚胎细胞HEK293T细胞株等,为研究缺氧诱导神经元凋亡的机制,促进中风脑功能的恢复、缺血心肌的心功能恢复药物筛选,研究抗老年痴呆和抗肿瘤药物研究奠定基础。目前,国家自然基金资助的脑缺血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是这方面工作的继续。在领导支持下,随着工作的深入及实验条件和装备的改善,我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使我校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在全省、全国占有一席之地。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行的。(2)疼痛机制和镇痛药物筛选;(3)睡眠机制与催眠药物筛选;(4)微生物代谢物抗乙型肝炎病毒实验。(5)天然挥发性成分抗肿瘤有效部位鉴定和分离的方法学研究。
3、药理药效评价研究&新药筛选研究:药理药效实验室积极协作其他学科和研究所,围绕某一重大疾病复制和制备疾病模型(细胞、器官或者动物水平模型),展开药物活性筛选研究,实现我校新药开发零的突破。
加或者承担科研课题
参与和主要完成了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一项主持,四项均为第二主要参加人
2006,1-2008,12大鼠脑皮质缺血相关蛋白KIAA0280的功能研究
然科学基金项目 No:3021577
92,1-94,12抗组胺药敏感性细胞色素P450在肝脏疾病中的意义然科学基金项目No:39160078
96,1-98,12抗组胺药敏感性细胞色素P450在肝脏疾病中减少的机理然科学基金项目No:39560084
99,1-01,12 HP450基因在肝癌癌变过程中的变化和意义然科学基金项目No:39860081
2005,1-2007,12? 大鼠脑皮质缺血相关基因YZ-2的功能研究No:30472010
99,1-01,12低分子细菌脂多糖的开发和临床应用(广西省科技厅攻关课)
96,1-98,12 I型变态反应与肝癌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广西省科技厅项目)
以上二项广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均为第二主要参加人
96,1-98,12人促白细胞生成素的研制及临床应用(广西省教育厅项目)
96,1-98,12过敏性鼻炎与鼻咽癌相关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广西省教育厅项目)
97,1-99,12肝药酶诱导剂对肝功能衰竭的疗效研究(广西省教育厅项目)? 负责细菌脂多糖的生产,生产出价值300万元的产品
以上三项广西省教育厅基金均为第二主要参加人
99,1-01,12原发性肝癌防治多学科联合研究(教育厅重点攻关项目);在本项目中为课题负责人
1997,1-1999,12肾虚症病人免疫功能的变化(广西省卫生厅项目)
1999,1-2001,12组胺及其受体在原发性肺癌发生中的临床研究(广西省卫生厅项目)
以上二项广西省卫生厅基金均为第二主要参加人
1996,1-1997,12血中组织胺水平和噬酸/噬碱粒细胞比值与肝癌的关系(校内自筹)
1996,1-1999,12黄芪注射液的精制及临床应用研究(校内自筹)
在本二项目中均为课题负责人
为原广西医科大学实验中心生物技术研究的骨干力量,系统地掌握了生物制品的生产(前处理、发酵、提纯、灭菌处理、产品封装)和研制
为中日合作科研项目TNF及LPS的生产与研制项目的主要成员,纯化项目已创造出价值约300多万人民币的LPS等产品
与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工程研究室合作研制人促白细胞生成素,本人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研究并最终得到产品,在我校一附院和肿瘤医院使用,明显升高白细胞,与国外同类产品效价相当,但产品成本大大降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当年直接创收500余万元。
本人主持的校内自筹经费的科研课题“黄芪注射液的精制及临床应用研究”工作中,为主要参加者,经过努力,成功研制出“芪灵注射液”,并在临床使用过程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后扩大生产改为一附院院内制剂进行大规模生产销售,当年直接创收280余万元。
获奖情况
“利福平对CCl4诱导肝衰竭的保护作用”
获得广西科技厅三等奖,在本项目中排名第三
1991年7月至1994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攻读药理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在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科学实验中心工作。1994年7月-1999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期间从事的有关科研工作如下:
1、从事组胺敏感性细胞色素P450与肝癌相关关系的研究:师从导师王乃平教授(现为广西中医学院院长),在先后3项国家自然基金资助下从事组胺敏感性细胞色素P450与肝癌相关关系的研究。组胺敏感性细胞色素P450为一兼有组织胺H1受体与肝脏微粒体酶活性的蛋白质,我们发现在肝炎、肝硬变、肝癌发生时,其活性和含量均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随后,对其是否作为肝癌发生的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离体器官到整体动物均展开研究,利用黄曲霉毒素AFB1作为大鼠肝癌诱变剂,对大鼠肝癌癌前期病变、肝癌发生、形成等过程各个时间点的组胺敏感性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目的在于明确肝癌发生与组胺敏感性细胞色素P450的相关性。
1.研究结果发现,组胺敏感性细胞色素P450基因发生了突变,其变化与组织胺、组胺H2、H3受体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同步性,阻断组胺H2受体可以阻止AFB1诱导的肝癌形成,由此得出结论,如西米替叮(甲氰咪呱)组胺H2受体阻断剂等可以预防或治疗肝癌。相关论文发表在《药学学报》、《中华消化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等刊物上。并以此于1999年在广西医科大学被评为副研究员。
2、I型变态反应与肝癌;I型过敏性鼻炎与鼻烟癌关系的研究;积极寻找抗肿瘤的有利因素与靶点。
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发现组织胺对肿瘤发生、机体免疫功能等具有一定的作用,在广西省科技厅、教育厅等基金资助下,开展了变态反应与肝癌、过敏性鼻炎与鼻烟癌相关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目的在于明确:机体高敏状态是否可以阻止肿瘤的发生,是否可以预防肝癌、鼻烟癌的形成。
结果发现:I型变态反应可以阻止或者预防肝癌的发生,过敏性鼻炎可以预防或者阻止鼻烟癌的发生;论文发表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卫生统计》等刊物上,随后开展实验研究,进行肿瘤疫苗的筛选研究工作,积极寻找特异性的预防和治疗肝癌、鼻烟癌等肿瘤的疫苗。
3、开发工作:在广西医科大学工作期间,相继研制了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白细胞介素II(IL-II)、肿瘤坏死因子(TNF)、细菌脂多糖(LPS)、黄芪注射液、LAK、TIL等产品,其中肿瘤坏死因子(TNF)、细菌脂多糖(LPS)、精制黄芪注射液、LAK、TIL等在临床上以院内制剂和科研制剂的形式取得试用,前后生产了价值大约1200万的制剂,取得了600余万元的产值。其中,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白细胞介素II(IL-II)、肿瘤坏死因子(TNF)、细菌脂多糖(LPS)、LAK、TIL为生物制品,细胞因子类产品。精制黄芪注射液为中药改制剂产品。
本人负责产品的前期研究、关键技术如产品线的规划,细胞因子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鉴定、转染、发酵、蛋白质的纯化等环节。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1999,10-2000,10 赴丹麦参加中国-丹麦科技交流合作,在哥本哈根大学微生物研究部从事天然抗肿瘤药物的分离、提取、活性筛选工作,初步筛选了大约150种药物,进行高通量筛选,得到了抗人白血病K562、EL-4细胞的活性化合物30余种,系统学习了高通量筛选药物、寻找新的抗肿瘤先导化合物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并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2001,9-2004,7 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攻读药理学博士研究生,师从颜光美教授,从事的科研工作如下:
从事脑缺血相关基因的研究工作,利用荧光差异RNA表达RT-PCR技术进行与脑缺血、缺氧相关的基因克隆工作,克隆了一条尚未在国内外报道的新基因,用RT-PCR、Western blot、Confocal(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和细胞组织化学技术确认了该基因的存在及表达。并以此成果获得了博士学位。此外,以此获得了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主要参加,排名第二)。
2004,7-2006,1 博士毕业后留中山大学北校区任教
在继续从事新基因功能研究的基础上, 开展了人源性基因工程抗肺癌抗体药物的研发工作。同时,作为教学秘书,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自建网站协作主管教学的主任在2005年1年的时间内先后一举成功获得了省级、国家级药理学精品课程,获得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主持,排名第一),实现了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双丰收。
人源性基因工程抗肺癌抗体药物的研发工作是根据目前国际上生物制药的热点技术展开研发的。
首先,抗肿瘤单抗药物研究经历了比较曲折的发展过程。80年代迅猛发展,90年代初期一度处于低谷,以至近年再度成为生物技术药物领域研究的热点。我们采用的单链抗体生产具有许多优点,它已经成为噬菌体抗体研究的热点,其分子量仅为完整抗体分子的六分之一,而且还有容易进入病灶组织的周围循环及在肾内清除快等优点,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已引起广泛重视。此外,由于单链抗体缺少抗体Fc段,只识别靶抗原,不与具有Fc受体的非靶细胞结合,因此在体内定位诊断时背景低、图像清晰,在某些疾病的体内定位诊断方面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以及巨大的潜在价值。例如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发病机理的研究、肿瘤的影像分析、导向治疗、新药设计等。国外许多学者已利用该技术获得了抗艾滋病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乙肝病毒等多种病毒以及一些肿瘤细胞的噬菌体抗体,而且已有应用于临床检测和治疗的报告。因此,在临床包括肺癌在内的疾病的诊断、治疗、机制研究方面有极为广泛的运用,市场潜力极大,是生物技术市场的主力军之一。
抗肿瘤单抗药物研究及市场的发展趋势具有如下特点:
(1) 寻求新的分子靶点 ?单抗对相应的抗原具有高度特异性,这是单抗药物显示靶向性抗肿瘤作用的基础。寻求与肿瘤细胞相关的靶点是研制单抗药物的关键。特定的癌基因表达蛋白、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相关的因子等均可作为单抗药物的分子靶点。End oglin是与内皮细胞增殖相关的抗原,对移植于裸鼠的人乳腺癌模型进行观察结果,抗Endoglin单抗制成的免疫毒素可使肿瘤完全消失。用125I标记抗Endoglin的单抗亦得到显著的抑瘤效果。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相关,是引人注目的研制单抗药物的分子靶点。人类基因组研究,特别是关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的进展,将为研制单抗药物提供新的分子靶点。
(2)? 单抗的人源化 ?在临床治疗中使用鼠源性单抗的主要障碍之一是产生HAMA反应,因此单抗的人源化是单抗药物的发展趋向。已获批准在临床应用的 Rituxan、Herceptin 是人鼠嵌合抗体。目前已有一系列用于肿瘤治疗的人鼠嵌合抗体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预计可用于肿瘤治疗的品种将会增多。研制完全的人源抗体亦受到广泛关注,据报道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一种特殊的小鼠XenoMouse 可产生完全的人源抗体。从 XenoMouse 获得的抗 EGFr 单抗在裸鼠模型显示很强的抑瘤作用。
(3) 单抗有高度特异性 ?对于各种不同的抗原可以制备相应的单抗;因此,作为抗体分子,单抗又具有高度多样性。由于其特异性和多样性,研制单抗药物有巨大的潜力。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飞跃发展为研制单抗药物提供了与治疗肿瘤相关的新靶点;随着抗癌药物研究的发展,可供利用的新型弹头物质将不断出现。针对新靶点,利用新型抗体与新型药物,将可获得免疫原性低和疗效高的抗肿瘤单抗药物。新型单抗药物将在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抗肿瘤单抗药物的研制展示了广阔前景。
我们主攻的肿瘤是肺癌,由于肺癌是肿瘤当中恶性程度较高的瘤种,病死率高、5年生存率低,随着我国、我省工业的发展、污染的加重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利用人肺癌A549、BCL-802等细胞株作为靶细胞,进行了抗肺癌抗体的筛选工作。本课题组研究工作表明,单抗药物对肿瘤相关靶点显示特异性结合,目前已经获得了有极大诊断应用前景的单链抗体。
2006,1-至今 调入我校工作
1、应用基础研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积极带领硕士研究生和本科同学开展人源性抗体药物的筛选工作。依靠2006年度国家自然基金和校内科研启动金的强大支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人源化抗体药物的筛选工作。本课题拟采用噬菌体抗体库(phage antibody library)技术研制抗肺癌基因工程抗体,通过RT-PCR方法将全套抗体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基因克隆出来,克隆至噬菌粒载体上,噬菌体表面表达的抗体片段具有与抗原结合的生物学活性,利用其可与抗原结合和可再扩增的特性,将抗原靶分子固定化,经过多轮吸附→洗脱→扩增→富集筛选过程,可以筛选到亲和力较高的噬菌体抗体。然后将得到的目的噬菌体感染合适的大肠杆菌进行分泌型表达,再采用蛋白质L-琼脂糖通过亲和层析方法纯化出具有与人肺癌细胞结合活性的单链抗体。抗体库为在中山大学时的工作,所以,目前部分工作与中大合作进行。目前临床开发应用的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绝大数是鼠源性的,临床重复给药时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而应用于临床的理想抗体应该是人源性的,而人vs人杂交瘤技术目前进展缓慢,即使研制成功,仍存在杂交瘤细胞体外传代不稳定,产量不高及抗体亲合力低等缺陷。迄今为止,解决这一问题最理想的途径就是研制基因工程抗体。其特点是:(1)方法简单、快速,从取mRNA到建抗体库,筛选目的噬菌体抗体,整个过程只需几周时间。(2)不需要实验动物或大量的细胞培养就可生产抗体。(3)可以绕过免疫动物制备抗体,尤其是制备自身抗原和其他弱免疫原性抗原的抗体具有独到的优势。(4)可以对抗体基因进行改造,通过基因突变、链更替等技术,可进一步提高抗体的亲和力和稳定性。(5)可以制备多克隆抗体,将该多克隆抗体用于诊断可提高敏感度,用于治疗可提高疗效,也是分子识别、抗原表位研究的理想工具。(6)可大规模生产,成本低:可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分泌型表达,易于分离纯化出有生物学活性的抗体分子。(7)噬菌体抗体的保存和传代稳定,而杂交瘤细胞株在传代过程中则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前期筛选出的抗人肺癌单链抗体目前在进行抗肿瘤实验及特异性分析鉴定实验。
我校为专业药学院校,拥有强大的药物开发和筛选潜力,药学药剂专业齐全,与药物生产结合密切。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的能力不低于省内其他强校,是我校进行药物开发研究的优势。
2、基础研究:(1)积极开展神经元与肿瘤相关关系的实验研究,力求在基础科学研究上有所突破。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整体动物研究水平上在信号传导(Signalling pathway)、电生理学、行为学等技术研究缺氧诱导神经元凋亡,比较研究神经元与肿瘤生长的差异点,寻找新的药物靶点,探索神经元活动的奥秘,阐明肿瘤和神经退行性变的的本质,揭示细胞生与死的问题。目前,在大学城,我们实验室已经成功培养出大鼠胚胎神经元、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人肺癌A549和BEL-802细胞株、人肝癌HepG2和7402细胞株,人肾母胚胎细胞HEK293T细胞株等,为研究缺氧诱导神经元凋亡的机制,促进中风脑功能的恢复、缺血心肌的心功能恢复药物筛选,研究抗老年痴呆和抗肿瘤药物研究奠定基础。目前,国家自然基金资助的脑缺血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是这方面工作的继续。在领导支持下,随着工作的深入及实验条件和装备的改善,我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使我校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在全省、全国占有一席之地。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行的。(2)疼痛机制和镇痛药物筛选;(3)睡眠机制与催眠药物筛选;(4)微生物代谢物抗乙型肝炎病毒实验。(5)天然挥发性成分抗肿瘤有效部位鉴定和分离的方法学研究。
3、药理药效评价研究&新药筛选研究:药理药效实验室积极协作其他学科和研究所,围绕某一重大疾病复制和制备疾病模型(细胞、器官或者动物水平模型),展开药物活性筛选研究,实现我校新药开发零的突破。
加或者承担科研课题
参与和主要完成了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一项主持,四项均为第二主要参加人
2006,1-2008,12大鼠脑皮质缺血相关蛋白KIAA0280的功能研究
然科学基金项目 No:3021577
92,1-94,12抗组胺药敏感性细胞色素P450在肝脏疾病中的意义然科学基金项目No:39160078
96,1-98,12抗组胺药敏感性细胞色素P450在肝脏疾病中减少的机理然科学基金项目No:39560084
99,1-01,12 HP450基因在肝癌癌变过程中的变化和意义然科学基金项目No:39860081
2005,1-2007,12? 大鼠脑皮质缺血相关基因YZ-2的功能研究No:30472010
99,1-01,12低分子细菌脂多糖的开发和临床应用(广西省科技厅攻关课)
96,1-98,12 I型变态反应与肝癌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广西省科技厅项目)
以上二项广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均为第二主要参加人
96,1-98,12人促白细胞生成素的研制及临床应用(广西省教育厅项目)
96,1-98,12过敏性鼻炎与鼻咽癌相关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广西省教育厅项目)
97,1-99,12肝药酶诱导剂对肝功能衰竭的疗效研究(广西省教育厅项目)? 负责细菌脂多糖的生产,生产出价值300万元的产品
以上三项广西省教育厅基金均为第二主要参加人
99,1-01,12原发性肝癌防治多学科联合研究(教育厅重点攻关项目);在本项目中为课题负责人
1997,1-1999,12肾虚症病人免疫功能的变化(广西省卫生厅项目)
1999,1-2001,12组胺及其受体在原发性肺癌发生中的临床研究(广西省卫生厅项目)
以上二项广西省卫生厅基金均为第二主要参加人
1996,1-1997,12血中组织胺水平和噬酸/噬碱粒细胞比值与肝癌的关系(校内自筹)
1996,1-1999,12黄芪注射液的精制及临床应用研究(校内自筹)
在本二项目中均为课题负责人
为原广西医科大学实验中心生物技术研究的骨干力量,系统地掌握了生物制品的生产(前处理、发酵、提纯、灭菌处理、产品封装)和研制
为中日合作科研项目TNF及LPS的生产与研制项目的主要成员,纯化项目已创造出价值约300多万人民币的LPS等产品
与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工程研究室合作研制人促白细胞生成素,本人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研究并最终得到产品,在我校一附院和肿瘤医院使用,明显升高白细胞,与国外同类产品效价相当,但产品成本大大降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当年直接创收500余万元。
本人主持的校内自筹经费的科研课题“黄芪注射液的精制及临床应用研究”工作中,为主要参加者,经过努力,成功研制出“芪灵注射液”,并在临床使用过程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后扩大生产改为一附院院内制剂进行大规模生产销售,当年直接创收280余万元。
获奖情况
“利福平对CCl4诱导肝衰竭的保护作用”
获得广西科技厅三等奖,在本项目中排名第三
臧林泉老师相关教学资源
- 广东药学院教学资源
- 臧林泉老师课程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