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我要添加在此添加教师信息
按拼音查找大学老师
abc(ch)defghijklmnopqrs(sh)tuvwxyz(zh)
曾繁华
5.0我来评喜爱度
所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所在院系:经济学院
所在地区:湖北
所在城市:武汉
评论次数:0条  我要评论
本页网址:http://teacher.cucdc.com/laoshi/2145676.html
曾繁华老师介绍
曾繁华,男,1962年2 月生于湖北省京山县。国民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和政治经济学博士生生导师。武汉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
教育背景:
1980.9——1984.7,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系(本科,经济学学士)
1986.9——1989.7,中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生,经济学硕士)
1996.9——1999.12,中南财经大学贸经系(研究生,管理学博士学位)
2002.4——2004.12,武汉大学理论经济学世界经济专业(博士后)
工作经历
2001年——2004年上半年曾分别担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系副主任。其中,1996年破格为副教授,1998年曾赴荷兰蒂尔堡大学工商管理与经济学院做访问学者研究,2001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5年被评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计划第二层次人才。2007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WTO与湖北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系主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研骨干。湖北省行为科学学会副会长,武汉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协会副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青年经济研究会会长,武汉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湖北省美国经济学会秘书长。硕士生导师张寄涛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星闾教授、博士后导师陈继勇教授。
博士论文题目:《中国企业技术成长机制及竞争力研究——一个新的技术转移理论与应用分析框架》;博士后研究报告题目:《跨国公司全球技术竞争战略及中国企业的应对战略》。
研究方向:
市场经济及其产权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及战略;跨国公司理论及战略;隐性就业等。
主讲课程:
曾繁华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工业企业经营与管理、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国际直接投资经济学、跨国公司经济学及对外开放专题等多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本人热爱教学工作,在教学上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案例进行教学,并能够把自己在科学理论研究中提出的一些创新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框架体系应用到教学中去,深受学生的欢迎,参编教材多部,曾多次被评为年度考核“优秀”。
三、主要代表作品
(一)专 著
1.铁饭碗·黑饭碗·金饭碗[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5万字。
2.隐形就业新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版。19万字。
3.中国企业技术成长机制及竞争力研究——一个新的技术转移理论与应用分析框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版。41万字。
(二)权威期刊学术论文
1.以市场换技术制度安排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00年第5期。
2.论市场所有权[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5期。
3.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划分与目标定位[J],中国工业经济,1996年第10期。
4.国际隐形就业比较与评价[J],财贸经济,1996年第8期。
5.英国经济学家威勒斯谈经济体制比较[J],经济学动态,1987年第10期。
6.市场所有权的起源与归属[J],财政研究,2002年第11期。
7.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n Property Right of Market,China Business Review[J],2004.10.
8.全球商品链的内部化优势与价格均衡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9期。
9.市场产权成本及其经济学意义[J],财政研究,2006年第12期。
10.国家经济安全的维度、实质及对策[J],财贸经济,2007年第11期。
四、主持承担的各级课题
1.2007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2010)。教技函[2007]70号:编号NCET-07-0856。
2.教育部2005年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市场产权的国家竞争优势研究》。批准号:05JA790084。
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隐形就业问题研究》(1992——1995)。结项号:01818。
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暴利问题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研究》(1995——1999)。批准号:95CJB005;结项证书号:99002437。
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如何最大限度打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优势——一个新的技术转移理论与应用分析框架》(2000——2003)。批准号:00CJY004;结项证书号:20030287。
6.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北高新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与模式研究:——一个新的企业技术竞争力提升的理论与应用分析框架》(2007—2008)。立项号:[2007]056。
7.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武汉国有大中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2007——2008)。武社文[2007]4号07009。
8.湖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湖北省企业技术竞争力提升的政策支撑体系研究》(2007——2009)。立项编号:2007AA401B06。
9.财政部“九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外商抢占中国市场问题研究》(1996——1999)。批准号:财人字[1996]137号。
10. 财政部“九五”科研规划课题:《中国企业技术成长机制及竞争力研究》(1999——2001)。批准号:财人字[1999]71号。
11. 武汉市“九五”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武汉市外资的利用、管理及服务问题研究》(1997——2000)。批准号:1997[2号]05。
12. 湖北省科技厅“九五”软科学重点课题:《湖北省“以市场换技术”结合机制研究》(1997——2001)。课题编号:972P1507。
13. 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跨国公司全球技术竞争战略及中国企业的对策》(2002年12月——2004年11月)。
14. 湖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跨国公司全球技术竞争战略及中国的应对战略》(2003——2004)。课题编号:2003AA405B02。评审证书号:鄂科软评字[2004]15742号。
15.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课题:《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方案研究》(2004——2006)。
16. 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WTO与湖北发展研究中心”项目:《湖北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2004——2005)。项目代码:W2005024。
另外,曾繁华同志还参加夏兴圆教授支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地下经济问题研究》(1991——1994)和张寄涛教授主持的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等。
五、学术奖励
(一)政府级学术奖励
  1.中国企业技术成长机制及竞争力研究——一个新的技术转移理论与应用分析框架[M],于2006年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以市场换技术”的结合机制与战略[R],于2006年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3. 中国企业技术成长机制及竞争力研究——一个新的技术转移理论与应用分析框架[M],于2005获武汉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4.中国企业技术成长机制及竞争力研究——一个新的技术转移理论与应用分析框架[M],于2004年获得湖北省政府第4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二等奖。
5.论市场所有权[J],于2005年获武汉市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6.中国企业技术成长机制及竞争力研究——一个新的技术转移理论与应用分析框架[J],于2002年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7.隐形就业新论[M],于2003年获得湖北省政府第3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三等奖。
8.隐形就业新论[M],于2000年获得武汉市政府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三等奖。
9.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划分与目标定位[J],于2001年获湖北省政府第2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三等奖。
10.论就业观念及其统计观念的转变[J],于1999年10月荣获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1997——1998年度“高举伟大旗帜,推进伟大事业”专题优秀文章三等奖。
(二)学会及其他奖励
1.中国企业技术成长机制及竞争力研究——一个新的技术转移理论与应用分析框架[M],此书于2002年“在南五省(区)人民出版社第二十四次优秀社科读物评奖活动中,荣获优秀图书奖”。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读本[M](合著),于1999年5月被湖北省青年社会工作者协会评为优秀成果二等奖。
3.积极创造从外延型为主的扩大再生产转移到内涵为主扩大再生产的条件[J],于1988年被湖北省青年社会工作者协会评为优秀成果三等奖。
4.论国家调节市场[J],被《全国第三届财经院校研究生经济理论研讨会》评为优秀论文。
另外,曾繁华教授有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及《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摘,有多篇研究课题报告获得有关政府部门较高评价。
六、新闻媒体反响
该同志在全国首先提出的“隐性就业”的新构想、新理论,曾先后被《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1997年)、《光明日报》(1997年)、《湖北日报》、《武汉晚报》及《武汉晨报》等多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该同志是中南财经大学第一个因为学术研究成果突出而受到中央电视台做专题专家采访报道的学者。2006年该同志因为在研究国家经济安全与外资并购方面的突出表现而受到武汉电视台的专题专家采访报道。
  附主要科研成果:
1.国家经济安全的维度、实质及对策[J],财贸经济,2007年第11期。
2.市场产权及其成本构成要素[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垄断性利用及其启示——兼论“技术创新竞争力”新内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4.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垄断竞争力绩效测评指标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5.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垄断竞争战略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6.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创新政策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8期。
7.基于市场产权的政府宏观调控理论依据再探讨[J],江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8.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及增强经济安全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0期。
9.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垄断目的、成因及垄断性利用的后果[J],载彭星闾主编《春华秋实》,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年10月。
10.转轨时期政府经济职能重塑设想浅谈[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10月增刊。
11.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垄断竞争战略及其经济学意义[J],载张汉林主编《WTO与中国经济》,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年5月。
12.市场产权成本及其经济学意义[J],财政研究,2006年第12期。
13.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开发研究竞争力绩效测评指标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1期。
14.“8+1”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机制研究[J],理论月刊,2006年第11期。
15.全球商品链的内部化优势与价格均衡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9期。
16.跨国公司全球技术成长战略模式[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17.中国纺织业布局和结构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8.湖北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J],载湖北省情调查与分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19.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n Property Right of Market[J].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10,2004.
20.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与前景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21.全球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的成因及启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22.应重视对市场产权的研究[J],财政监督,2003年第8期。
23.论市场所有权[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5期。此文被人大复印资料《F13社会经济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8期作了全文转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4期等作了部分转载。
24.市场所有权的起源与归属[J],财政研究,2002年第11期。
25.论市场与技术联盟[J],财政监督,2003年第5期。
26.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被《高校文科学报文摘》部分转载。
27.论市场所有权的构成要素与基本特征[J],载市场与法治[C],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28.市场的新功能与市场竞争的新特点[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29.中国企业技术成长机制及竞争力研究——一个新的技术转移理论与应用分析框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版。41.5万字。
30.以市场换技术”制度安排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00年第5期。
31.论企业核心能力的特点与培养方法[J],理论月刊,2000年第8期。
32.关键是要打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J],中南财经大学成教院学报,2000年第5期。
33.武汉利用外资研究[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34.未来市场竞争:企业核心能力之间的竞争[J],计划与市场,2000年第10期。
35.国际隐形就业比较与评价[J],中乌两国转轨时期若干经济问题的比较分析[C],2000年6月版。
36.中国地下经济问题研究[J],载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与中国经济改革[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版。
37.第九篇:农业劳动力转移论,载世界农业改革与发展比较研究[M],武汉出版社,1999年1月。
38.隐形就业新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
39.On Technology Transfer Mechanisms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to China through FDI[R], Working Paper in Tilburg University in the Netherlands, 1998.
40.暴利问题的成因及整治对策研究[J],消费经济,1997年第3期。
41.跨世纪的利用外资谋略——论我国利用外资实现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战略研究[J],学习与实践,1997年第5期。
42.隐形就业的运行特征及其功能[J],湖北电大学刊,1997年第1期。
43.论就业观念及其统计观念的转变[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44.主编:证券市场运作与管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版。
45.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划分与目标定位[J],中国工业经济,1996年第10期。
46.国际隐形就业比较与评价[J],财贸经济,1996年第8期。
47.隐形就业新论[J],当代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
48.中国的隐性失业[J],经济研究资料,1996年第6期。此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49.隐形就业: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N],经济学消息报,1996年10月25日。
50.加强隐形就业的管理[N],光明日报,1997年6月27日。
51.应加强对隐形就业的有效管理[J],福建论坛,1996年第9/10期。
52.公司管理原理与实务[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版。
53.地下经济学概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4..铁饭碗·黑饭碗·金饭碗[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55.副主编:市场经济与金融改革[C],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5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新编[M],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
57.副主编:经纪人新富豪的崛起[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1月版。
58.国外隐形就业评价[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59.走出就业观念的误区[J],劳动月刊,1993年第6期。
60.择业观念也该变一变[N],湖北日报,1993年3月15日。
61.家教中介人初探[N],楚天周末,1993年4月24日。
62.建立多元预算约束机制并存的经济体制[J],河北财经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63.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困境与政府行为[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64.体制优劣比较方法论略谈[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65.科学认识社会主义优越性应注重方法论[J],湖北社会科学,1991年第10期。
66.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中的政府行为[J],企业家纵横谈,1991年增刊。
67.积极创造从外延型为主的扩大再生产转移到内涵为主扩大再生产的条件[J],北京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
68.英国经济学家威勒斯谈经济体制比较[J],经济学动态,1987年第10期。
69.西方价格补贴理论[N],湖北日报,1986年2月6日。
70.波兰价格体制全面改革的原则[N],1986年6月5日。
71.武汉市价格体制改革讨论会观点介绍[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72.论商品搭售的根源、弊端及对策[N],长江日报,1986年8月22日。
73.怎样运用经济杠杆?如何搞活企业?[N],湖北日报,1985年4月11日。
74.苏联的住宅建筑[N],湖北日报,1985年9月12。
75.论企业商品成本中设立住宅建设基金的客观依据[J],四川计划经济,1985年第19期。
76.对我国所有制结构的一点认识[N],湖北日报,1984年11月29日。
联系方式:e-mail:zenghua@znufe.edu.cn
曾繁华老师教学评价(0条)
沟通交流、共同成长。欢迎您参与评论留言!
曾繁华留言请在下面的评论框中输入您想说的话:)
我要评论(500字以内)
提示:请登录后提交!登录 快速注册
更多>>同院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