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我要添加在此添加教师信息
按拼音查找大学老师
abc(ch)defghijklmnopqrs(sh)tuvwxyz(zh)
李建盛
5.0我来评喜爱度
所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所在院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所在地区:北京
所在城市:北京
评论次数:1条  我要评论
本页网址:http://teacher.cucdc.com/laoshi/2153268.html
李建盛老师介绍
李建盛 男,生于1964年,瑶族, 湖南汝城县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北京市文艺学会理事、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社会科学院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雕塑》杂志编委,2001入选“北京市社科理论百人工程”; 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
二、学历学位
1984.9~1987.7就读于湖南湘南学院(原郴州师专)英语系。
1990.9~1993.7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文艺学方向硕士学位,获文学硕士学位。
1993.9~1996.7 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文艺学专业博士学位,获文学博士学位。
三、主要工作经历
1987.7~1990.8 湖南省汝城县任中学英语教师。
1996.7~1997.1 任北京行政学院语言文学部讲师。
1997.1至今在北京社会科学院从事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1997.1-1998.7任助理研究员;1998.7-2003.11任副研究员;2003.12至今任研究员。
四、主要学术著作:
1.《艺术学关键词》,专著,30万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2.《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专著,33.2万字。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
3.《当代设计的艺术文化学阐释》,专著,24万字。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4.《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文学诠释学》,专著,22.4万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3月版。
5.《希望的变异:艺术设计与交流美学》,专著,19万字。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7月版。
五、代表性学术论文
《现代新进程中的北京视觉文化形象》,《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1万字,(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后现代美学与审美真理的差异性诠释》,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0期,1.2万字。
《20世纪中国美学对艺术问题的理论诠释》,《人文杂志》(2004年第5期),1万字(全国中文核心刊物)
《20世纪中后期中国美学中的本质论》,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2期,1万字(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哲学诠释学的“反美学”与人文科学的审美真理理论》,载《人文杂志》2003年第1期,1.5万字(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的理论视野及其历史评价》,载《俄罗斯文艺》2003年第1期,1.1万字(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庄子对老子的创造性诠释及其美学思想》,载《中国诠释学》第1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2.3万字。
《20世纪中国美学中的审美经验理论》,载《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1.1万字(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方法论与20世纪中国美学》,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1.4万字(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阿多诺的审美真理理论及其后现代意义》,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6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6万字。
《审美与人的解放: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3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4万字。
六、获奖情况
1.《文艺范畴论》(主要著者),山东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三等奖,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1997)。
2.《名制?知识?审美:先秦文化语境中的庄子思想》(论文),获北京社会科学院第五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998)。
3.《心灵的空地——宗教心性与生命情怀》(专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5月版,获北京社会科学院第六届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0)。
4. 获“1997-1999年度北京社会科学院科研工作考核成绩突出奖”(2000)。
5.《话语转型与价值重构:世纪之交的北京文学》(吕智敏主编,本人为首位著者),获北京社会科学院第八届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北京第七届哲学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6.《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文学诠释学》(专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获北京社会科学院第九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3)。
7.《设计?21世纪生活风格丛书》(与他人合作主编),国家九五重点图书,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2003年获河南省优秀图书二等奖。
8.《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文学诠释学》(专著),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
9.《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专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获北京社会科学院第十一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5)。
10.《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专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
七、科研成果的学术评价
1. 葛 勇:《在后现代转向中探讨当代美学问题》(评李建盛《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光明日报》2005年2月15日。
2. 孟 固:《美学后现代转向的主题化阐释——评李建盛新著〈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3. 严丹丹:《探寻美学理论的后现代转向》(评李建盛《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12月7日。
4. 朱红文:《美学后现代转向的语境化阐释——评李建盛新著〈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9月10日。
5. 李学峰:《在多维文化视野中探讨当代涉及问题——〈设计?21世纪生活风格〉从书谈》,《美术之友》2002年第1期。
6. 李政道:《设计之于我们的生活》(评《设计?21世纪生活风格》丛书),《光明日报?书评周刊》2003年7月24日。
7. 金梦兰:《文本意义与文学诠释》(评《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文学诠释学》),《中华读书报》2002年9月4日。
8. 赵 勇:《理解事件的辩证法——评李建盛新著〈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太原日报?文学评论》2002年9月30日。
9. 郭宝亮:《文本 理解 意义——读〈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文学诠释学〉》,《文艺报》2002年10月29日
10. 时宏宇:《哲学诠释学观照下的文学诠释学——评李建盛的〈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文学诠释学〉》,《现代教育导报》,2002年9月16日。
李建盛老师相关教学资源
李建盛老师教学评价(1条)
举报cucdc网友 2010/2/18 15:07:31

有个性 有魅力

沟通交流、共同成长。欢迎您参与评论留言!
李建盛留言请在下面的评论框中输入您想说的话:)
我要评论(500字以内)
提示:请登录后提交!登录 快速注册
更多>>同院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