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我要添加在此添加教师信息
按拼音查找大学老师
abc(ch)defghijklmnopqrs(sh)tuvwxyz(zh)
王克荣
5.0我来评喜爱度
所在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所在院系:植物保护学院
所在地区:江苏
所在城市:南京
评论次数:0条  我要评论
本页网址:http://teacher.cucdc.com/laoshi/2161854.html
王克荣老师介绍
王克荣,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习经历:
1972年-1975年,江苏农学院植保系学生;
1981年2月-1982年1月,华中农学院植保系进修;
1982年2月-1985年1月,南京农学院植保系(硕士研究生);
工作经历:
1975年4月-10月,参加国家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西藏农业考察(毕业实习);
1975年12月,分配中国民航总局农业航空处任助理员;
1985年1月,分配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任教师;
1986年12月,定职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讲师;
1988年12月,晋升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副教授;
1993年8月-1994年8月,赴康奈尔大学植病系进行栗疫病菌的合作研究;
1995年12月,评聘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教授。
研究方向
⑴植物病原真菌群体间及个体间的分子互作;
⑵弱毒性真菌病毒的分子遗传与利用。
课题承担
目前,主要进行栗疫病菌程序性细胞凋亡现象和分子机理,尤其因营养体不亲和性基因激发的细胞凋亡与病毒传播关系的研究;以及弱毒性病毒的基因改造对栗疫病菌表型特征的影响及其生物防治潜力的研究。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⑴1989.1~1991.12栗疫病菌低毒力特性的研究,主持。
⑵1992.1~1994.12栗疫病菌dsRNA的生物学研究,主持。
⑶1994.1~1996.12栗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RFLP分析,主持。
⑷1998.1~2000.12棉花黄萎病菌群体的遗传分化,主持。
⑸2001.1~2003.12栗疫病菌低毒性dsRNA病毒群体遗传学研究,主持。
⑹2004.1~2006.12栗疫病菌dsRNA病毒p29蛋白基因结构比较,主持。
⑺2005.1~2007.12栗疫病菌菌株间不亲合性细胞死亡与弱毒性病毒传递,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国际合作课题:
1992.1~1994.12中美欧栗疫病菌群体结构比较,主持。
3.国家教委资助回国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1994~1996低毒性病毒对寄主栗疫病菌生物学特征的影响,主持。
4.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研项目:
2001~2002苜蓿黄萎病菌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合作),参加。
5.广州市科技创新研究项目:
2004.07~2007.06红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参加。
6.江苏省九五重点攻关项目:
1996.1~2000.12棉花黄萎病(落叶型)防治关键技术与应用,参加。
7.江苏省六五科技攻关课题:
1981~1985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治研究,参加。
主要论文
英文论文:
1.MilgroomMG,LipariS,WangKerong1992,Comparisonofgeneticdiversityinthechestnutblightfungus,Cryphonectria(Endothia)parasiticafromChinaandtheU.S.MycologicalResearch96:1114-1120.
2.MilgroomMG,WangKerong,etal1996,Intercontinentalpopulationstructureofthechestnutblightfungus,Cryphonectriaparasitica.Mycologia88(2):179-190.
3.PeeverT,LiuY,WangKerong,MilgroomMG1998,IncidenceanddiversityofdsRNAoccurringinthechestnutblightfungus,CryphonectriaparasiticainChinaandJapan.Phytopathology88:811-817.
4.WangKerong&ChenRuihui2002,RAPDPatternsCharacteristicforVCGsofCottonVerticilliumWiltPathogen,Verticilliumdahliae,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1(8):890-895.
5.WangKerong,ZhouErxun,JiangAipingandChengGuiying.2006.ConversionofhypovirulenceinCryphonectriaparasiticaandItsaffectedfactors.IntheproceedingsoftheChinaassociationforscienceandtechnology,Vol.2,No.3.editedbyFengChanggen,etal,SciencePress(China);SciencePressUSAInc.175-179.
6.PingDing,FuxiuLiu,ChenxianXuandKerongWang.2007,TransmissionofCryphonectriahypovirustoprotectchestnuttreesfromchestnutblightdisease.BiologicalControl40:9-14.
中文研究论文:
㈠栗疫病菌及其弱毒性病毒
1.王克荣,邵见阳,陆家云1991,苏皖地区栗疫菌营养体亲和性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4(4):44-48.
2.王克荣,邵见阳,陆家云1993,栗疫菌的致病力分化。果树科学,10(1):25-28.
3.周而勋,王克荣,陆家云1993,中国东部11省(市)栗疫菌的发生条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6(3):44-49.
4.王克荣1994,栗疫病菌有性器官形成的条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7(增刊):123-127.
5.周而勋,刘凤权,王克荣,陆家云,MilgroomMG1995,Detectionofdouble-strandedRNAinCryphonectriaparasiticawithmonoclonalantibodies。ActaPhytopathologicaSinica,25(1):91-92.
6.王克荣,周而勋,陆家云1996,栗疫病菌的培养性状、毒力与dsRNA的关系。植物病理学报,26(4):341-346.
7.王克荣,MilgroomMG1996,中国东部栗疫病菌的群体结构比较。真菌学报,15(2):135-142.
8.周而勋,王克荣,陆家云1996,栗疫病菌不同毒力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植物病理学报,26(3):263-268.
9.周而勋,王克荣,陆家云1996,栗疫病菌毒力与弱毒力菌株的抗逆性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2):106-108.
10.周而勋,王克荣,陆家云1996,栗疫病菌不同毒力菌株胞外酶活性和草酸产量的比较。真菌学报,15(3):182-187.
11.周而勋,王克荣,陆家云1996,栗疫病菌dsRNA的传递及其影响因素。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4(增刊):93-97.
12.王克荣,周而勋,陆家云1997,中国东部栗疫病菌的交配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1(3):117-119.
13.丁国云,王克荣1997,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parasitica)的群体遗传结构。菌物系统(真菌学报),16(4):281-290.
14.王克荣,成桂英,刘怡君,MilgroomMG1997,栗疫病菌的营养体亲和性基因和dsRNA对病毒传播的影响。菌物系统,16(1):30-35.
15.王克荣,丁国云1998,栗疫病菌表型特征的遗传分析。植物病理学报,28:159-164.
16.丁国云,王源超,王克荣1998,PopulationstructuresofCryphonectriaparasiticafromAsia,EuropeandAmerica。JournalofZheji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24(5):517-522.
17.周而勋,王克荣,陆家云1999,栗疫病研究进展。果树科学,16(1):66-71.
18.王克荣,周而勋等,2004,栗疫菌弱毒力特征的传递及其影响因素。林业科学,40(1):185-188.
19.王克荣,周杨,MilgroomMG2004,中日美栗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比较。林业科学,40(5):127-131.
20.徐陈贤,周晓云,王克荣2005,栗疫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生态学报,25(2):232-236.
21.徐陈贤,刘福秀,周晓云,王克荣2004,中国东部栗疫病菌dsRNA群体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12(3):370-376.
22.刘福秀,丁平,徐陈贤,王克荣2005,栗疫菌低毒性病毒(CHV1)分子序列的多态性。生物多样性,13(3):232-238.
23.刘福秀,丁平,徐陈贤,王克荣2005,栗疫菌弱毒力的转化及转化菌株的毒力测定。果树学报,22(6):673-677.
24.刘福秀,丁平,徐陈贤,王克荣2005,栗疫菌弱毒力的转化及转化菌株的毒力测定。果树学报,22(6):673-677.
25.丁平,刘福秀,王克荣2006,有性生殖对栗疫病菌群体结构的影响。菌物学报,25(1):41-47.
㈡棉花黄萎病菌
26.曹以勤,王克荣,陆家云等1985,棉花品种对黄萎病抗性的苗期鉴定。南京农业大学学报,8(2):59-65.
27.王克荣,陆家云1987,大丽轮枝菌培养性状的变异。植物病理学报,17(1):27-33.
28.陆家云,曹以勤,王克荣1987,江苏省棉花黄萎病菌致病类型的分布。植物保护学报,14:221-224.
29.王克荣,陆家云1987,变黑轮枝菌种的鉴定及其致病力的测定。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0(2):59-62.
30.曹以勤,王克荣,陆家云等1988,大丽轮枝菌在棉花上的毒力测定。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1(2):40-42.
31.陆家云,王克荣1990,大丽轮枝菌致病力的稳定性。植物保护学报,17(2):105-108.
32.戴富民,王克荣,陆家云1991,选择性培养基对分离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影响。上海农业学报,7(4):79-83.
33.戴富民,王克荣,陆家云1991,大丽轮枝菌土壤分离的不同方法比较。上海农学院学报,9(4):272-276.
34.王克荣,罗向群,孟爱中1994,中国大丽轮枝菌的营养体亲和群。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7(增刊):128-133.
35.田黎,王克荣,陆家云1997,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能力的遗传。菌物系统,16(3):197-201.
36.田黎,王克荣,陆家云1998,匐柄霉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的影响。中国生物防治,14(1):14-17.
37.田黎,王克荣,陆家云1998,多菌灵、三环唑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黑色素形成及致病力的影响。植物病理学报,28(3):263-268.
38.田黎,王克荣,陆家云1998,大丽轮枝菌硝酸盐利用缺陷型和抗杀菌剂突变体的遗传研究。菌物系统,17(2):137-146.
39.田黎,王克荣,陆家云1998,大丽轮枝菌异核体及其后代的形态与致病力变异。菌物系统,17(3):226-232.
40.田黎,王克荣,陆家云1999,轮枝菌的形态、致病力变异及变异机制。西北农业学报,8(4):106-109.
41.罗才宏,陈瑞辉,王克荣2000,大丽轮枝菌的含钼协同因子基因位点。菌物系统,19(3):404-406.
42.罗才宏,陈瑞辉,王克荣2001,我国部分棉区大丽轮枝菌VC的测定。江苏农业学报,17(1):60-61.
43.王克荣,魏宏根,朱丽萍2001,大丽轮枝菌混合侵染棉花的研究。棉花学报,13(3):149-152.
44.陈瑞辉,王克荣2001,我国棉花黄萎病菌的群体遗传结构。棉花学报,13(4):209-212.
45.王克荣,陈瑞辉2002,大丽轮枝菌营养体亲和群的RAPD图谱特征。中国农业科学,34(6):645-649.
46.陈瑞辉,周晓云,王克荣2002,大丽轮枝菌RAPD反应组分的优化与应用。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0(3):291-294.
㈢串珠镰孢霉
47.李明,钱月珍,杨雪静,王克荣2000,串珠镰刀菌生物学研究。江苏农业学报,16(3):170-173.
48.李明,钱月珍,杨雪静,王克荣2000,串珠镰刀菌的营养体亲和性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3(2):31-34.
49.杨雪静,王克荣2001,李瑟组镰刀菌噬杀因子的发现。植物病理学报,31(2):139-143.
50.杨雪静,王克荣2001,李瑟组镰刀菌交配群与雌性可育性研究。菌物系统,20(3):420-422.
51.周晓云,陈瑞辉,王克荣2003,棉花红腐病菌氮代谢途径相关基因位点测定。棉花学报,15(1):29-32.
52.周晓云,王克荣2003,串珠镰孢霉氮代谢途径有关基因的遗传分析。菌物系统,22(2):264-271.
53.魏宏根,周晓云,王克荣2005,棉花红腐病菌的营养体亲和性研究。江苏农业科技,(6):65-67.
㈣其他
54.陆家云,王克荣1987,小钩丝壳属一新种。真菌学报,6(3):133-136.
55.1993,植物病原真菌的营养体亲和性。"微生物遗传学综述文集",盛祖嘉,陈永青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56.王克荣,周扬,MilgroomMG1995,中日美栗疫菌群体遗传结构的比较。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农业科学分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
57.王克荣,刘怡君,MilgroomMG1995,栗疫病菌营养体亲和性的基因型。菌物学会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重庆.
58.王克荣,孟爱中,步正庚1996,棉花枯萎病菌营养体亲和性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1):30-33.
59.1996,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植物病理学卷(参编)。方中达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
60.周而勋,王克荣,陆家云1997,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parasitica)的弱毒力与dsRNA的研究进展。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p363-368,北京.
61.周而勋,王克荣,陆家云1997,栗疫病菌与dsRNA间的互作。第三届全国植病青年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哈尔滨.
62.丁国云,王源超,王克荣1998,同工酶在植物病原真菌研究中的应用。朱睦元,李亚南主编:生命科学探索与进展(上册)。杭州大学出版社,p465-469.
科研成果
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7个面上项目和一个国际合作项目,以及江苏省、广州市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资助的合作研究项目数项,发表研究论文70篇。主要研究成果有:
一、揭示棉花黄萎病菌的落叶型菌系与非落叶型群体间遗传差异的分子特征,为分子检测鉴定落叶型菌系奠定基础
1998年开始运用RAPD技术对棉花黄萎病菌我国群体进行分析,发现原来只发生在江苏省局部地区的落叶型菌系现已扩散到华北、华东、中原的多个省市;落叶型群体与非落叶型群体间在多个随机引物扩增的DNA条带上都有差异,并由此研究获得扩增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DNA产物的特异性引物,可快速、有效区分落叶型和非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
二、提出栗疫病菌、镰孢霉等有关病菌群体的起源、变异原因等创新理论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先后采用营养体亲和性研究、RFLP、RAPD以及同功酶和DNA指纹图谱分析等方法,进行板栗疫病菌、棉花黄萎病菌以及镰刀菌等植物病原菌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比较。与美国同行合作,首次明确了世界上一直争论的美国栗疫病菌起源问题,认为美国栗疫病菌是自日本通过栗树苗木传入美国,其群体结构与中国群体有较大差异;揭示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群体与非落叶型群体在RAPD图谱上有较多差异,表明它们是很早就发生分化的不同群体,我国落叶型群体可能是在引种过程中由国外传入,而不可能由本土非落叶型菌系突变而来;水稻恶苗病菌在自然界尚未发现有性阶段存在,可以认为该病菌以无性繁殖为主要繁殖方式,因而在理论上其遗传结构应比较简单。但测定结果却表明该菌遗传结构非常复杂,营养体亲和群极多,认为该菌可能普遍存在无性重组或其他遗传机制。
三、进行真菌病毒的分子序列比较研究,试图阐明病毒调控寄主真菌表型特征的机制
我国栗疫病菌病毒间分子量相对一致,而对寄主栗疫病菌的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却有多种差异:生长快慢不同、产生色素多少不均、无性孢子产生量差异明显。通过对病毒分子调控病菌性状的有关基因序列的分析,发现序列的某些区段与其调控病菌生物学性状的特征有关。
教学工作
曾担任研究生真菌学实验指导、子囊菌及担子菌部分讲授;
研究生真菌实验技术课程讲授与实验指导;
研究生真菌遗传学教学;
共同主持研究生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讨论。
本科生植物保护学课程的植物病理学部分讲授与实验指导;
本科生植物病理学课程的教学;
本科生资源真菌学课程的教学。
王克荣老师教学评价(0条)
沟通交流、共同成长。欢迎您参与评论留言!
王克荣留言请在下面的评论框中输入您想说的话:)
我要评论(500字以内)
提示:请登录后提交!登录 快速注册
更多>>同院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