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我要添加在此添加教师信息
按拼音查找大学老师
abc(ch)defghijklmnopqrs(sh)tuvwxyz(zh)
李前树
5.0我来评喜爱度
所在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所在院系:化学与环境学院
所在地区:广东
所在城市:广州
评论次数:0条  我要评论
本页网址:http://teacher.cucdc.com/laoshi/2189833.html
李前树老师介绍
姓名:李前树(Li Qianshu)
出生年月:1942 年4月
电话:020-39310439
传真:020-39310439
电子信箱:qsli@scnu.edu.cn
研究方向:
1.量子化学基础理论(Quantum Chemistry)
2.量子化学计算(Computational Quantum Chemistry)
3. 非线性化学 (Nonlinear Chemistry)
4. 纳米材料及其复合物的合成、表征、性质和应用(Applications and Properties of Nano Material )
学位:博士
毕业学校:吉林大学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职务:
研究工作简介:
2009—201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双核重过渡金属羰基夹心化合物的理论研究”(20873045)
2007—2011主持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联合资助的111引智计划特种纳米材料引智基地项目 (B07012)
2006—2008主持高等教育博士点基金“硼原子簇的结构和性质的理论研究”(20060007030)
2005—2008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复杂体系中重要非线性化学问题研究”(20433050)北京理工课题组项目
2003—2005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T-F量子相空间中束缚态问题的理论及应用”(20273008)
2002—2005主持国防科工委基础研究“超级高能密度氮原子簇材料稳定性及合成方法” (J1800 E004 188151 )
2002—2004主持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噪声作用下的经典化学混沌控制和经典混沌在量子相空间下的表现”(20020007027)
2000—2002主持国防科研预研基金”氮原子簇高度能量材料性能表征和计算” (00J12.6.6 BQ0128)
1999—200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化学混沌微观机制的理论研究” (29873006)
1998—2000主持国防科研预研基金“化学束缚受激态化合物等高能量密度材料获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98J12.3.4 BQ0129)
1998—2000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T-V-F相空间量子化学的研究” (29773005)
1995—1998主持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纳米微粒的化学合成方法、表征及特性研究
1994—1995主持国防科技预研基金“N60作为高能燃料的可行性分析”工作 ( (94)兵火预案1—09号)
1993—1995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硼原子簇的合成”,第二申请人
1993—1995参加唐敖庆教授主持的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硼原子簇和碳原子簇化合物的结构规则和化学键理论”,第二申请人
1992—1996主持孙家钟教授主持的八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 项目“量子化学与非平衡态统计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中的第二个子课题“原子簇化合物结构规则和化学键理论”(29290302)
1986—1990参加孙家钟教授主持的七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量子化学与应用”中唐敖庆教授负责的子课题组,第二申请人
1987—1989参加唐敖庆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原子簇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和催化性质”,第二申请人
1985—1987 参加唐敖庆教授主持的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微观反应动力学基础理论研究”,第二申请人
1982—1985参加唐敖庆教授主持的国家教委专题项目“结构化学与量子化学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1979—1982 参加唐敖庆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项目“量子化学计算和若干理论及应用问题的研究”
获奖:
1. “氮原子簇的结构、稳定性和反应性的理论研究”获2006年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二等奖 (第一完成人);
2. “氮原子簇结构和性质的理论研究”获2006年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3. “氮原子簇的结构、稳定性和反应性的理论研究”获2006年北京理工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4. “原子簇的结构、化学键和结构规则”研究成果获 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唐敖庆,李前树两人合获),
5. “原子簇的结构规则和化学键”研究成果获199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唐敖庆,李前树两人合获)
6. “原子簇的结构规则和化学键”一书获1999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奖”(科技著作)一等奖, 并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唐敖庆,李前树两人合获)
7.“分子反应动态学”一书获1992年国家教委首届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唐敖庆,李前树两人合获)
8.“量子化学”一书获国家教育委员会1988年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唐敖庆,杨忠志,李前树三人合获)
代表作(建议列出最具代表性作品在十件以内)
1. 原子簇的结构规则和化学键
Structure Rule and Chemical Bonding of Clusters
唐敖庆,李前树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济南,1998
2. 量子相空间中的反应散射理论
The Theory of Reaction Scatter in Phase Space
李前树, 胡旭光
科学出版社, 北京,2000
3. 场与介观约瑟夫森结的相互作用
Interactions of Field and Mesoscopic Josephson Node
李前树, 邵彬, 邹健
科学出版社, 北京,2002
4. Cyclopentadiene Annul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vestigations of Electron Affinities
Gonzales, J. M.; Barden, C. J.; Brown, S. T.; Schleyer, P. v. R.; Schaefer, H. F., III; Li, Q.-S.
J. Am. Chem. Soc.; (Article); 2003; 125(4); 1064-1071.
5. Hypervalency Avoided: Simple Substituted BrF3 and BrF5 Molecules. Structures, Thermochemistry, and Electron Affinities of the Bromine Hydrogen Fluorides HBrF2 and HBrF4
Li, Q.; Gong, L.; Xie, Y.; Schaefer, H. F., III
J. Am. Chem. Soc.; (Article); 2004; 126(45); 14950-14959.
6. Spectroscopic Detection and Theoretical Confirmation of the Role of Cr2(CO)5(C5R5)2 and ·Cr(CO)2(ketene)(C5R5) as Intermediates in Carbonylation of N=N=CHSiMe3 to O=C=CHSiMe3 by ·Cr(CO)3(C5R5) (R = H, CH3)
Fortman, G. C.; Kegl, T.; Li, Q.-S.; Zhang, X.; Schaefer, H. F., III; Xie, Y.; King, R. B.; Telser, J.; Hoff, C. D.
J. Am. Chem. Soc.; (Article); 2007; 129(46); 14388-14400.
7. Myriad Planar Hexacoordinate Carbon Molecules Inviting Synthesis
Keigo Ito, Zhongfang Chen, Clemence Cominboeuf, Chaitannya S.Wannere, Xiu hui Zhang, Qian shu Li, and Paul v.R.Schieyer
J. Am. Chem. Soc., 129, 2007, 1510-1511
8. Interplay between Two-Electron and Four-Electron Donor Carbonyl Groups in Oxophilic Metal Systems: Highly Unsaturated Divanadocene Carbonyls
Li, Q.-s.; Zhang, X.; Xie, Y.; King, R. B.; Schaefer, H. F., III
J. Am. Chem. Soc.; (Article); 2007; 129(11); 3433-3443.
9.Bonding of Seven Carbonyl Groups to a Single Metal Atom: Theoretical Study of M(CO)n (M = Ti, Zr, Hf; n = 7, 6, 5, 4)
Luo, Q.; Li, Q.-S.; Yu, Z. H.; Xie, Y.; King, R. B.; Schaefer, H. F., III
J. Am. Chem. Soc.; (Article); 2008; 130(24); 7756-7765.
10.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s for All-trans P5H6+ and P5Me6+ May Be Less Complicated than Anticipated
Li, Q.-S.; Pu, Z.; Xie, Y.; Schleyer, P. v. R.; Schaefer, H. F.
J. Am. Chem. Soc.; (Article); 2008; 130(29); 9380-9385.
李前树老师教学评价(0条)
沟通交流、共同成长。欢迎您参与评论留言!
李前树留言请在下面的评论框中输入您想说的话:)
我要评论(500字以内)
提示:请登录后提交!登录 快速注册
更多>>同院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