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我要添加在此添加教师信息
按拼音查找大学老师
abc(ch)defghijklmnopqrs(sh)tuvwxyz(zh)
梅国强
5.0我来评喜爱度
所在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
所在院系:临床医学院
所在地区:湖北
所在城市:武汉
评论次数:1条  我要评论
本页网址:http://teacher.cucdc.com/laoshi/2318977.html
梅国强老师介绍
梅国强(1939——)  湖北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知名的伤寒学家、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湖北省知名中医
  1964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六年制中医本科,长期师承洪子云教授,临床擅长六经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莹血及三焦辨证,灵活运用经方,以经方化裁运用为主,结合时方运用。在心血管、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他疑难病证方面有丰富经验。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常理事、湖北省中医药学会顾问、湖北省仲景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湖北省中医临床基础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1992年被中共湖北省委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同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录《当代中国中医名人志》和《当代中国科技名人成就大典》;2003年被湖北省教委授予省优秀研究生导师。长年从事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先后主编和协编全国中医院校《伤寒论》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多部,约200余万字。其中所主编的21世纪课程教材《伤寒论讲义》,2005年获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主编《伤寒论多选题库评述》、《伤寒论多选题库》、《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等多种著作。1982年在河南南阳首届中日仲景学术交流会上,《仲景胸腹切诊辨》一文,被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收入《张仲景学说的继承和发扬》一书。1987年《扩大<伤寒论>方临床运用之途径初探》为扩大经方临床运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1993年亚洲首届仲景学术会议上“太阴阳虚与少阴阳虚证治及其关系的实验研究”,用寒湿方法成功地建立了太阴阳虚及少阴阳虚的动物模型,揭示了两证的相互关系及病理生理的异同变化,科学地证明了六经传变理论的客观性,被誉为“第一个真正的中医经典的证候病理模型”。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探讨三阴病证的病理特征及其与三阳病证之间的关系,完成了“太阴、少阴阳虚证阴证转阳的实验研究”,充分证明了中医证候转化的客观性。 1992年关于“《伤寒论》血虚寒凝证实验研究”和 关于“心下痞辩证及其客观化研究”均获得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胸胁苦满症象经络电图研究”课题,是继“心下痞”研究后的又一腹证项目,运用经络电阻值检测技术,对胸胁苦满症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进行探讨。“温阳活利水法(强心口服液)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实验与临床研究”已经通过省级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通腑解毒化瘀汤治疗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实验研究”等,已取得较好成果。
梅国强教授、博士生导师
梅国强教授、博士生导师临床特长: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肺心病等;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胃炎、肠炎、溃疡等。
应诊时间:星期三:下午 星期五:上午
应诊地点:303室
简介
梅国强,1939年3月生于湖北黄陂。1964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本科,并留校执教与行医。现为湖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学术委员会顾问、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医杂志》编委、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原伤寒论学科)创始人及学术带头人。1992年被批准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被评为湖北省名医;1997年获1997年度林宗杨医学教育奖;现为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并于2006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一、学术思想
(1)明辨六经及六经辨证之要旨 梅教授指出,理解六经之旨应以临证为依据。六经实质的经络说、脏腑说、气化说等均存在着片面性。只有从临床实际出发,将各种学说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地理解并灵活地辨证分析,才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六经实质。而六经辨证是辨证整体观的反映。六经辨证就是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津液精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力强弱,病因属性,病势进退缓急等因素对疾病进行整体分析和辨证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对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病症,进行综合分析、辨证,归纳其病变部位、证候特点、传变特点、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并进行相应诊断、治疗的辨证方法。
(2)发扬仲景六经辨证之论 其一,阐发“存津液”之微旨。梅教授认为,《伤寒论》存津液之秘旨,首在于“存”。寓存津液于祛邪法中和兼顾养阴之法均谓之“存”。具体表现在,祛邪谨防伤津,寓“存”于“防”;祛邪兼予益阴,邪去津存;祛邪及时有力,旨在存阴;养阴兼顾祛邪,阴复阳平;寄存阴于扶阳,阳回阴生等方面。其二,发挥仲景“治未病”之奥义。其中包括先时而治,先安未受邪之地,早治已成之病、已病防传、未盛防盛、已盛防逆、新瘥防复等。其三,重视表里缓急之原则。应当慎辨表里疑似证;明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或表里同治之适应证。其四,持“手足少阳同病”说。梅教授认为,《伤寒论》多为足少阳所病,温病多为手少阳见证。前者乃外邪挟胆火为病,无湿邪可言,后者为三焦湿热为患,而非相火独发。梅教授认为《伤寒论》中手少阳见证乃少阳兼水饮为患,而非湿热;而温病在三焦则属湿热。至于其脉证一为寒热之象;二为足少阳胆经证候;三为手少阳湿热证候,定性即可,不必悉具。治疗总宜和解清宣、分消走泄之法,有偏于和解和分消之不同,应以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合并化裁。
(3)明辨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伤寒论》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著,其中有不少关于温病的内容。但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温病与伤寒,有源与流、继承与发扬的关系。认为《伤寒论》已肇温病学之端,其方药如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抵当汤、白虎汤、三承气汤等的应用,为后世温病方形成奠定基础。论中风温、火逆证均无治法,阳明热证、“三急下”、少阴“三急下”,同中有异,而均用大承气汤,反映了其辨证及用药的局限性。梅教授指出,应当正确理解伤寒与温病的关系。伤寒和温病是中医在外感病方面两个互补的辨证论治体系,二者应当并重,相得益彰。
二、医教经验
(一)医疗经验
1.拓展经方应用途径 (1)突出主证,参以病机 此言主证,一为某方所治证候,就其典型而言,须脉证病机相结合方可投剂,然就临床所见,典型者少,而非典型者多,故有主证虽同,而病机难以丝丝入扣者,但求病机大体相合,无寒热虚实之径庭,便可据证用方。一为某证候中之主要症状,惟其主症出现,便可据以选方。盖凡主症,常为某一证候之重心,病机之主脑,据此遣方用药,每多效验。(2)谨守病机,不拘证候 须申言者,证候为病情之表象,病机乃其实质。其有实质同而表象异者,有表象同而实质异者,故谨守病机,不拘证候而用经方,尤为拓展其运用范围之重要途径。(3)根据部位,参以病机 此言部位,指体表部位而言,如胸胁、心下、腹、少腹、头颈、项背等,一定部位之症状,每与相应脏腑功能失调相关。然须别其寒热虚实,故需参考病机。其中部位有泛称者,有确指某部者。梅教授曾用治疗下焦湿热之白头翁汤,而治疗滴虫性、霉菌性或细菌性阴道炎(属于湿热阴痒者),盖因女阴与直肠、肛门毗邻,同属泛称之下焦,且病机相同也。(4)根据经脉,参以病机 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故经脉循行部位之多种病证,皆可借鉴脏腑治法。如柴胡桂枝汤治太阳少阳经脉病变而异于原方证候者,每获良效。又有病证原属多种,而于同一经脉之不同部位出现证候,不论其部位之高下,皆可依相应脏腑病证所主之方,权衡而施。如厥阴绕阴器、过少腹、循胸胁,凡此等部位之疼痛、硬结等,均可疏肝理气,以四逆散为主随证加减。(5)酌古斟今,灵活变通 《伤寒论》成书以来,凡1800余年,其间学术发展,不无沧桑之变。有古今病名不一者,有方药主证不同者,或有方无证,有证无方种种不一,则运用经方,每多疑难,故须酌古斟今,灵活变通。其方法可考诸典籍而验之临床。梅教授更重视后者,如用桂枝汤加味治疗“皮肌炎”久热不退,用四逆散合五苓散治“乙状结肠冗长症”等,是其例也。(6)厘定证候,重新认识 《伤寒论》文词古朴,辞约义精,且迭经兵燹,错漏难免,是以对某些条文方证,诚有厘定之必要。如厘定第72条五苓散证为消渴证而设,非为小便不利而设,并用此治愈消渴;厘定152条十枣汤证所兼之表证,实属悬饮性质而非为外感表证,并创“和解枢机,化饮散结,兼从阴分透邪”之有效治法等,例证颇多。(7)复用经方,便是新法 经方配伍,往往药味较少,故功效较为单纯,若病情相宜,运用得当,每能效如桴鼓。然则经方以至今日,时移世易、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社会因素、物质生活、文化教育,无不有所变更,故人群之疾病,古今难以完全相同。梅教授擅用经方,然不主张死守之,并指出复用经方,便是新法。正以经方配伍谨严,功效单纯,而予复用经方,治疗复杂之病,带来有利条件,有时二方或三方相合而药物不过十味左右,而适应范畴,则不大相同。大凡合用经方之原则为;①上下病情歧异。②脏腑病变不同。③ 兼挟证候明显。④表里寒热不一。(8)但师其法,不泥其方 对《伤寒》之运用,有更为超脱者,即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仲景治太阴,病曰:“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治寒湿发黄则“于寒湿中求之”(259)、“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均只提治法,而不泥其方药。此外,更有仅师六经辨证精神,而不泥其具体治法方药者,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6),可见治法与方剂可相机而投。梅教授指出,于大论精神如此,临证之际,对于此种治法,医者务须发挥创造性思维。
2.擅长心病论治 梅国强教授长于心血管系统疾病之治疗,如病毒性心肌炎而致“早搏”者,治疗颇为棘手,究其原因乃套用成方所致。而梅国强教授首先阐述外感表证迅速累及心脏之机理,在于体质与外邪相互作用,如心气先虚,或营卫气弱,或禀赋不足等,是先其所伏,难以预先发觉,而外邪侵袭,是外之所因,惟此二者相合,方由营卫内舍于心。《灵枢?九宫八风》篇,方邪风八种,惟“大弱风”最易内舍于心,故外感者众,而由此患心肌炎者寡,盖出于此也。再参合西医学说,如病毒种类虽繁,而致心肌炎者不越数种,亦难逆料,是中西医学理有不谋而合者。至于治法,当视病情而定,亦察表证解与未解,未可一律。若表证未解,首重解表,若表证已解,当据心脏阴阳之盛衰,或温养少阴,或养阴清热,或根据脏腑相关理论而定治法。如《伤寒论》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加附子汤、炙甘草汤、温病复脉汤类,皆可随证加减运用。其中尤以炙甘草汤阴阳双补最为常用,经加减化裁后,颇有应付自如之感,阳气弱为主者,侧重补阳,以本方减阴柔之品,或合以四逆辈;营阴亏虚为主者,侧重补阴,以本方减阳刚之品,增以养阴之剂。至于阴阳多寡之权衡,当于“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意而领悟之。
风湿性心脏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关节痛者,乃风寒湿或风湿热流注筋肉关节所致,有既犯筋肉关节,又累及心脏者,有先骨节痛久,渐淫入心者,有痛止而心脏损害终生难愈者,此皆心痹之属。重者,心悸怔忡,倚息不得卧,身肿如泥,颧赤如豚肝,唇舌俱紫,脉象结代,此心功能代偿不全,每多瓣膜病变,根治乏术。究其病机,当属少阴真阳大衰,心肾俱损,肾火式微,气化失职,水饮泛滥,心阳不足而离照失所,易受阴霾冲激,故而下焦饮气漫然无制,凌心犯肺,喘肿悸忡,诸症蜂起。心主血脉,肝主藏血,阴邪犯心,脉行不利,久则瘀滞,故颧唇舌色俱紫,心胁痞硬。阳衰饮泛,温阳自为首务,而水饮之与瘀血,互为因果,当予兼顾。纯以温阳化饮,则瘀滞难通而饮亦不消,独任活血通脉,则阳气不旺而暂通复滞。是故温阳化饮,活血通脉多法联用,复方同施,以真武汤合桃红四物汤化裁,病急者投之以汤,证缓者服之以丸,于Ⅱ度心衰常获良效。若心衰严重者,宜中西治疗并进,先投快速洋地黄剂及利尿药等,继之以中药,于巩固疗效大有裨益。
3.遣方须辨标本缓急 凡治病,须辨标本缓急,表里先后,乃表里同病之常法也,用于以表证为主之病情,当此之时,里证之进退,多决于表证之状态,及时有效之解表,可断其病理状态下之表里联系,则较轻之里证,可随之而解。纵有表解而里未和者,再调其里,不惟易于获效,且无引狼之忧。另有里证之性质及表现,纯因表证影响而致,因此解表即为治里,而无先后之分,此为变局。再有表里同病,需解表而反治里者,貌似与先表后里相背,实乃以治里之手段,而获解表之功效,治里而表解,里证又因之而除或减轻。此等病情,多为素体虚寒而表证昭然,若投之以解表,邪未去而正更伤,必致变证丛生。先里后表,适用于里证重急者,此时之里证,决定着疾病之发展变化,须予迅速解除,里和而再议解表;此为表里同病之变法,与治里以解表有异,前者以解表为目的,治里为手段,后者以治里为目的,虽有表证,而直接治里,待危重之里证平复后,再议其余。更有温疫温毒等证,传变迅速,治之切勿受表证之羁绊,径投清热解毒,急救其里。至于表里同治法,乃针对表里证情相对均衡而设,然仔细分析,均衡中仍有不均衡状态,故于表里双解法中,有偏表、偏里之异。
(二)教学经验
梅国强教授擅长将六经辨证理论运用于教学之中,教学中注重六经辨证思维能力的训练,梅国强教授根据其发表的《拓展<伤寒论>方临床应用途径》、《加减柴胡桂枝汤临床思辨录》、《加减柴胡陷胸汤临证思辨录》等论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了讲座。多次主持和参加编写本科统编教材,作为编委、主编分别编写了第四、五、七版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作为副主编、主编分别编写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函授、成人教育教材《伤寒论讲义》、中医药高级参考丛书《伤寒论》,其中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21世纪课程教材《伤寒论讲义》于2005年被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全国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评为一等奖;此外还主编了《伤寒论》教学参考书、《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等多部专著,均为畅销书籍。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仲景胸腹切诊辨》、《论桂枝汤及其变化》、《心下痞辨证及其实验研究》、《拓展<伤寒论>方临床应用途径》、《加减柴胡桂枝汤临床思辨录》、《加减柴胡陷胸汤临证思辨录》等论文等受到国内外中医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梅国强教授先后对研究生、本科、专科、成人教育、函授等不同学生授课,因其精深的理论造诣和临证经验,听其授课的学生常常暴满。梅教授根据其长期研究《伤寒论》的经验,将其发表的论文进行整理,著成《伤寒论专题讲座》一书,被作为研究生培养教材。数十年来,梅教授共培养硕、博士研究生30余名,其中有些研究生现已成为中医界的领军人物。
三、主要成果
(一)论文
1.论少阳腑证. 湖北中医杂志, 1979;(2):1
2.论桂枝汤法及其变化. 中医杂志, 1980;(4):60
3.略论“存津液”在伤寒论中的运用规律. 湖北中医杂志,1980;(4):1
4.答黎明同志的商榷. 湖北中医杂志,1981;(1):51
5.再论少阳腑证. 湖北中医杂志,1981;(2):1
6.开展中医急证治疗工作是中医工作的当务之急.新中医,1982;(1):56
7.知难而进.山东中医杂志,1982;(2):33-37
8.仲景胸腹切诊辨.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1)
9.论叶天士“益胃阴”之运用规律. 江西中医药,1983;(3):1
10.答商榷. 中医杂志, 1983;(1):80
11.医论二则. 黑龙江中医药, 1984;(1)48
12.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浅谈五苓散主治消渴.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5):15
13.朱丹溪老年医学思想初探. 国医论坛,1986;(2):33
14.胃家实之我见. 中医杂志,1987;(8):61
15.论表里治法的先后缓急. 光明中医,1988;(3):12
16.扩大伤寒论方临床运用之途径初探.光明中医, 1988;(3):12(4):24
17.伤寒论血虚寒凝证实验研究.张仲景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1年4月
18.当归四逆汤证模型制作及其血浆心钠素含量变化.首届国际中医药学术会论文集 , 沈阳 : 1991年6月
19.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 中医经典理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贵阳人民出版社, 1992年
20.湿热内伏膜原而成厥热胜复. 国医论坛, 1993;8(6):4-5
21.通腑解毒化瘀汤对实验性小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实质的影响. 中成药,1993;(10):28
22.通腑解毒化瘀汤对实验性小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血清蛋白酶淀粉酶的影响.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2-44
23.手足少阳同病刍议.光明中医, 1995;(1):24
24.强心口服液对左心舒张功能的影响. 中日友好度量衡学术研讨会, 西安:1995年8月
25.病毒性心肌炎而致频发室早初论. 湖北中医杂志, 1997;(2):3
26.仲景治未病学术思想临证撮要. 湖北中医杂志, 1997;(增刊):7
27.强心口服液(温阳活血利水法)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 经方临床运用与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7年11月
28.伤寒论阴证转阳的实验研究. 经方临床运用与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7年11月
29.柴胡桂枝汤临证思辨录. 山西中医, 2000;16(5):1;(6):1
30.加减柴胡陷胸汤临证思辨录.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3;5(4):43
31.三十六计与中医学读后感. 湖北中医杂志, 2004;(1):封3
32.古医书研究读后感.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4;6(4):40
33.加减小柴胡汤临证思辨录. 湖北中医杂志, 2006;(12):3
(二)著作
1.伤寒论(全国西医学习中医普及教材).编委.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年11月
2.伤寒论选读(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 编委.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9月
3.伤寒论讲义(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委.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年9月
4.中医多选题题库?伤寒论分册. 主编.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9月
5.伤寒论讲义(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副主编.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年9 月
6.伤寒论(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编委.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9 月
7.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主编. 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10月
8.伤寒论(中医药高等丛书). 副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9月
9.伤寒论讲义(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成人教育教材).主编.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8月
10.伤寒论讲义(全国高等中医药院21世纪教材).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2月. 2005年被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全国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评为高等医药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三)科研
1.《伤寒论》血虚寒凝证的实验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 1991年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992年获湖北省政府三等奖
2.心下痞辨证及其客观化研究.湖北省卫生厅, 1992年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省卫生厅三等奖
3.强心口服液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湖北省教育厅, 1993年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4.《伤寒论》太阴少阴虚寒证证治及其关系的实验研究.湖北省教育厅,1995年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5.太阴少阴阴证转阳的实验研究. 1996,湖北省教委项目,国内领先水平
6.胸胁苦满的经络电图研究. 1997,湖北省教委项目国内先进水平
7.通腑解毒化瘀法治疗小鼠实验性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实验研究.1997,湖北省教委自选课题,国内先进水平
8.加味四逆散对胃肠动力作用的实验研究.2001年,湖北省教委重点项目,结题
9.化痰活血方对高脂血症大鼠脂质及相关受体基因表达作用的实验研究.2002年,武汉市科技局项目,国内先进水平
10.疏肝和胃汤对胃肠动力作用受体机制的实验研究.2001年,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 已完成,结题
梅国强老师教学评价(1条)
举报cucdc网友 2008/8/30 0:30:09

一代名医,十足的大医风范,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并且善于对学生教导!

沟通交流、共同成长。欢迎您参与评论留言!
梅国强留言请在下面的评论框中输入您想说的话:)
我要评论(500字以内)
提示:请登录后提交!登录 快速注册
更多>>同院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