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我要添加在此添加教师信息
按拼音查找大学老师
abc(ch)defghijklmnopqrs(sh)tuvwxyz(zh)
赵伯明
4.7我来评喜爱度
所在大学:北京交通大学
所在院系: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所在地区:北京
所在城市:北京
评论次数:0条  我要评论
本页网址:http://teacher.cucdc.com/laoshi/2431650.html
赵伯明老师介绍
赵伯明
出生年月:
毕业院校: 日本大阪工业大学大学院
性 别: 男
民 族: 汉族
职 务: 无
职 称:
办公电话: (010)51684215
通讯地址: 教育部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中心109室
电子邮件: bmzhao@njtu.edu.cn
照片暂缺
个人简历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81.9-1985.7)
铁道部勘测设计院(1985.9-1990.9)
日本政府海外技术者协会(AOTS,东京)(国务院人才办与铁道部选派)(1990.9-1993.3)
日本大阪工业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博士前期课程,日本文部省国费奖学金(1993.4-1995.3)
日本大阪工业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博士后期课程,日本文部省国费奖学金(1995.4-1998.3)
National Geo-Research Institute,Japan,Fellow (博士后研究,研究员,1998.4-2000.3)
National Geo-Research Institute,Japan,Senior Fellow (主任研究员,2000.4-2004.9)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04.9-),回国为人民和国家效力
研究领域
授课课程:
(1) 本科生:地基与基础;大跨结构
(2) 硕士生:地震工程学;土与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地下结构耐久性;前沿拓展讲座
(3) 博士生:地下空间规划与环境;隧道工程耐久性,隧道可靠性理论
从事社会基础设施为对象的结构动力机理和抗震减灾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涉及隧道工程(含地下铁道),地下工程和岩土工程等领域,结构工程学,结构动力学,地震工程学,岩土力学等学科知识。
承担完成了20余项国家级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国家公益性行业基金项目,涵盖城市建设,水电工程,铁路,核设施以及军工等各个行业,近5年科研总经费超过1000万元。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与美国、日本、澳洲、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得到多项国际合作基金的支持。
注重立足于基础性研究工作,同时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工程问题,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经过在国内外多年的研究积累,已经在基于活动断层的三维地震动场的模拟和预测,三维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分析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具有从[震源破裂过程]---[地震波传播]-—[场地效应]---[各种地下结构动力分析]---[抗震减灾措施]的全过程的研究基础和积累,并建立了系统的方法体系,具有鲜明的特色。相关研究的部分成果和观点,在日美已经逐步成为各种重要规范的最新内容,在中国,已经在20个重要城市和主要行业开展了基础研究,是实现工程抗震和结构性能设计的发展方向。
在新型隧道设计与施工方法研究,结构耐久性与可靠性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开展结构和环境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在弹性波工程应用,结构的阵列震动(振动)测试,高密度和单点地脉动测试以及解析技术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绩。
致力于开发大规模模拟计算技术和计算方法研究。研究室拥有适用于大型计算的设备6台套,配备高速CPU处理器和20G内存能力。
科研项目
2006-2010年度科研课题:
(1) 国家发改委“十五”重大科学工程(2004-1138批文)《不同类型断层发育城市地震动评价》专题,项目负责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6]4067)[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三维地震动的模拟研究],项目负责人
(3) 国家十五重大项目大城市地震危害性评价([2003]178号批文)[乌鲁木齐市],项目负责人
(4) 国家十五重大项目大城市地震危害性评价([2003]178号批文)[昆明市],项目负责人
(5) 国家十五重大项目大城市地震危害性评价([2003]178号批文)[银川市],项目负责人
(6) 国家十五重大项目[杭州市近断层/或远场宽频带强地震动评价及基于近场/或远场强地震动结果的目标区地震动响应区划],项目负责人
(7) 北京交通大学基金《有关微震动基本性质及在土木工程中应用条件的研究》,项目负责人
(8) 教育部基金项目(2007-1108批文)《[复杂盆地环境条件下的近场强地震动特性],项目负责人
(9) 国家十五重大项目[沈阳市地震危害性评价研究],项目负责人
(10) 国家十五重大项目[第四系结构与微震动的研究],项目负责人
(11) 国家十五重大项目中国数字地震网络[天津市近断层宽频带强地震动危害性综合评价],项目负责人
(12) 日本国文部省科学技术振兴费重大研究(Ⅱ)《Study on the Master Model for Strong Ground Motion Prediction toward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专题项目负责人
(13) 国际资助项目[中国抗震防灾领域前沿性科学研究(第1期)],项目负责人
(14) 国际资助项目[中国抗震防灾领域前沿性科学研究(第2期)],项目负责人
(15) 国际合作项目[中国耐震设计领域的前沿性科学研究],中方项目负责人
(16) 国家十五重大项目中国数字地震网络[海口市宽频带强地震动空间分布与对策评价],项目负责人
(17) 国家十五重大项目/高新科技计划[广州强地震动预测(1期)],项目负责人
(18) 国家公益性科研专项经费([2007]203号批文/8-53)-强地震模拟的地下速度结构模型的构筑方法研究,项目负责人
(19) 重大科研项目专题[城市地震危害性评价前期研究],项目负责人
(2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子专项(2008BAC38B04-03)-典型水库地震危害性评定与预警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
(21) 国家核安全局专题研究经费-核设施弥散地震评价方法研究,项目负责人
(22) 天津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滨海新区软土地基地震和交通荷载作用效应技术研究(07FDZDSF02102),专题负责人
(23) 中日合作研究项目-高速铁道防灾综合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中方负责人
(24) 交通系统紧急地震预警研究,项目负责人
(25) 2008年汶川Ms8.0大地震模拟模型的构筑,项目负责人
1990-2004在日学习工作期间主持或参加完成了30余项科研课题(其中两项为日本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01) 日本文部省科学技术振兴费研究《Special Project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in Urban Area》;
(02) 日本文部省科学技术振兴调整费研究《Study on the Master Model for Strong Ground Motion Prediction toward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03) 文部省科学研究费[基础研究(A)(2)]《输入地震动与地震荷载的评价研究》
(04) 文部省科学研究费[基础研究(A)(2)]《影响长大构造物的动力特性的综合研究》
(05) 文部省科学研究费[基础研究(A)(2)]《关于浅层地质对地震动影响的综合研究》
(06) 日本政府科研资助项目《水资源水力大坝调查研究》
(07) 原子力安全委员会《核电规范基础研究-基于断层模型的地震动评价方法研究》
(08) 日本政府科研资助项目《工程设计考虑各种震级地震动特性研究》
(09) 日本政府科研资助项目《日本原子力研究所抗震调查研究》
(10) 中部电力《鸟取核电站设定地震动特性研究》
(11) 关西电力株式会社研究项目《近断层地震动参数设定研究》
(12) 关西电力株式会社研究项目《黑部大坝(混凝土弧型180米高坝)振动测试及其动力分析》
(13) 关西电力株式会社研究项目《关西电力株式会社新建主楼(45层)地震评价研究》
(14) 日本政府科研资助项目《大阪府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15) 日本政府科研资助项目《大阪府土木建筑物抗震规划》
(16) 世界银行资助项目《世界遗产柬埔寨吴哥窟保护计划》
(17) 日本道路公团研究项目《道路公团广岛音户大桥新建工程》
(18) 日本道路公团研究项目《道路公团广岛因岛大桥新建工程》
(19) 高速道路公团研究项目《大阪-神户湾岸线全线高架高速公路》
(20) 高速道路公团研究项目《大阪府高速公路抗震研究》
(21) 高速道路公团研究项目《大阪府地下铁道8号线技术支持》
。。。。。
(32) 高速道路公团研究项目《京都府高速公路抗震研究》
论文及著作
(2004), Strong ground motion prediction in Osaka prefecture during the Nankai and Tonankai Earthquake, JSCE 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Vol. 51, 22-32.
[13]  Zhao, B. M. and M Horike (2003), Simulation of high-frequency strong vertical motions using microtremor horizontal-to-vertical ratios, Bulletin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SSA), 93, 2546-2553.SCI,EI
[14] Zhao, B. M., M. Tsurugi, and T. Kagawa (2003), A simulation of the Nankai and Tonankai earthquake on Osaka basin (part1), JSCE 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Vol. 27, 31-34.
[15] Tsurugi, M., B. M. Zhao, and T. Kagawa (2003), A simulation of the Nankai and Tonankai earthquake on Osaka basin (part2), JSCE 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Vol. 27, 35-38.
[16] Zhao, B. M. and T. Kagawa (2002),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Osaka basin model with high accuracy and its application -strong motion simulation of the 2000
[17] Zhao, B. M. and T. Kagawa (2002),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Osaka basin model with high accuracy and its application -strong motion simulation of the 2000 Tottori-ken Seibu earthquake (MJMA7.3)-, 11th Japa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ymposium, 501-504.
[18] Kagawa, T., B. M. Zhao, K. Miyakoshi, and T. Akazawa (2002), A procedure of modeling basin structure used for strong ground motion evaluation from any amount of given information -Case study for the Osaka basin-, 11th Japa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ymposium, 497-500.
[19] Horike, M., B. M. Zhao, and H. Kawase (2001), Comparison of sit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inferred from microtremors and earthquake motions, Bulletin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SSA), 91, 1526-1536.SCI,EI
[20] Zhao, B. M., M. Horike, Y. Takeuchi, H. Fujiwara (1999), Evaluation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site-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JSCE 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Vol. 25, 221-224.
[21] Miyakoshi, K., T. Kagawa, B. M. Zhao, M. Tokubayashi, and J. Sawada (1999), Deep structure model of the Osaka sedimentary basin (3), JSCE 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Vol. 25, 185-188.
[22] Zhao, B. M., M. Horike, and Y. Takeuchi (1998). Reliability of estimation of seismic ground characteristic by microtremor observation, 11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E61.ISTP
[23] Zhao, B. M., M. Horike, Y. Takeuchi, and H. Fujiwara (1998). Numerical study on site-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estimated from microtremors, 10th Japa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ymposium, C5-3, 983-988.
[24] Horike, M., B. M. Zhao, and Y. Takeuchi (1998). Expermental study on the reliability of seismic site-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estimated from microtremors, 10th Japa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ymposium, C5-4, 989-994.
[25] Zhao, B. M., M. Horike, Y. Takeuchi, and H. Kawase (1997). Comparison of site-specif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inferred from seismic motions and mictotremors, Journal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ZISIN), 2, 50, 67-87 (in Japa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6] Zhao, B. M., M. Horike, and Y. Takeuchi (1996). Comparison of spatial variation between mictotremors and seismic motion, 11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WCEE), No.133 (1-8).ISTP
[27] Zhao, B. M., M. Horike, and H. Fujiwara, A numerical study on site-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Submitted to Bulletin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SSA). Submitted
[28]参加规范编写:中国地震活动构造探测技术系统技术规程 (JSGC-04),地震出版社,ISBN7-5028-2729-3,2005
指导研究生情况
06年以来毕业生(本科学校-就职)
谢霆伟(山东农业大学:深圳地铁公司合同部)
李彩霞(北京交通大学: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部)
王 静(华中科技大学:迈达斯软件有限公司总部)
马 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建海外集团公司)
谢晓峰(中国科技大学:宁夏自治区地震局)
刘 洋(北京交通大学:中铁工程研究设计院)
王 挺(北京交通大学:广东省地震局)
苏 彦(中国地质大学:天津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蒋英礼(长沙理工大学:广东交通学院)
在研学生
冯 落(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刘建荣(太原理工大学)
常永立(郑州大学)
刘 恺(北京交通大学,防灾减灾专业第1名)
邵润萌(北京交通大学,岩土工程专业第1名)
杨明松(北京交通大学)
毛杨博(北京交通大学)
元莎莎(河北理工大学)
招收专业方向:岩土工程,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地下工程
团体兼职
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正会员
中国地震学会会员,地震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岩土与土动力学学会会员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
日本土木学会正会员
日本建筑学会正会员
日本地震学会正会员
日本地震工学会正会员
日本地震工程界青年科学家联盟理事
国家发改委“十五”重大科学工程城市防灾减灾专家组成员
中国水电科学院土工动力离心机开发建设专家组成员
国立日本地质与环境研究所(Geo-Research Institute)兼职主任研究员
中国地震局优秀硕士,博士论文评审委员
中国铁道部客运专线防灾系统工程专家
中国地震局特邀专家,参与指导北京,天津,上海等20个重要省会城市的地震危险性与危害性工作
赵伯明老师教学评价(0条)
沟通交流、共同成长。欢迎您参与评论留言!
赵伯明留言请在下面的评论框中输入您想说的话:)
我要评论(500字以内)
提示:请登录后提交!登录 快速注册
更多>>同院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