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我要添加在此添加教师信息
按拼音查找大学老师
abc(ch)defghijklmnopqrs(sh)tuvwxyz(zh)
孙勇
5.0我来评喜爱度
所在大学:西北大学
所在院系:地质学系
所在地区:陕西
所在城市:西安
评论次数:0条  我要评论
本页网址:http://teacher.cucdc.com/laoshi/2470536.html
孙勇老师介绍
孙勇
职称:教授
岗位:关键岗
专业:岩石学
承担课程:岩石大地构造(研究生),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生),地球科学概论(研究生),岩石化学计算与计算机投图(研究生)
96年以来的所有论著:
[1] 北秦岭古生代二郎坪蛇绿岩片的组成和地球化学,中国科学D,1996,vol 26:49-55
[2] 阿尔金山拉配泉地区元古宙裂谷火山岩系及其构造意义,地质论评,1997, vol 43:17-24
[3] 青海省德尔尼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岩石学报,2000,Vol.16:106-110
[4] 德尔尼蛇绿岩40Ar-39Ar年龄:青藏最北端古特提斯洋盆存在和延展的证据,科学通报,2001/ Vol.46:424-426
[5] 德尔尼蛇绿岩-青藏高原最北端特提斯岩石圈残片,西大学报,1999.27(2):141-144
[6] 论地幔柱构造与板块构造的矛盾性与相容性. 西大学报, 2000, (30)6:514-517
[7] 北秦岭造山带中的的拆沉作用. 西北地质科学. 2000, (21)
[8] 关于八卦庙超大型金矿床的成矿建造分析. 西北地质科学,1999, (20)2
[9] 八卦庙金矿成矿机理. 西北地质科学, 2000(21)1
[10]秦岭造山带热水沉积矿石建造特征及意义. 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 1999(8)6
[11]地幔柱成矿作用-对新陈矿理论的综述. 西北金属矿产地质24-25.2001
96年以来的科研报告:
[1] 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成矿背景
96年以来的所有奖项:
[1]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9,排名第四,[项目: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与演化,类别:国家自然科学奖,等级:二等,排名:第四,角色:骨干,证书号:25-2001-01])
[2] 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3] 教育部科技一等奖(1998,排名第四)
科研工作:
[1] 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成矿背景
[2] 南秦岭勉略带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与演化
[3] "大陆深俯冲作用"973基金项目
研究领域,意义及近年所取得的新进展:
[1] 蛇绿岩研究,厘定了秦岭蛇绿岩的分布;揭示了以秦岭蛇绿岩为遗迹的秦岭古洋盆发育于早古生代初期,消亡于早古生代晚期;首次通过稀土地球化学证明秦岭蛇绿岩中,N-型和P-型MORB共存.
[2] 大陆深俯冲,大陆深俯冲的地球动力学及其对岩石圈演化的影响,以超高压变质作用为切入点,以大陆深俯冲为主线,以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综合研究为基础,深入研究深俯冲岩石圈板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深部效应,碰撞造山作用,盘山体系的转换,水-岩反应,壳-幔和岩石圈-软流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本项目在阿尔金和柴北缘榴辉岩中发现了超高压的重要线索,初步认为这些榴辉岩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大陆深俯冲作用的研究,不仅对大陆演化,造山带超高压物质的折返甚至对整个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社会兼职:
[1]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
[2] 高校地质学报编委
[3]长安大学兼职教授
[4]西安市科协副主席
[5]陕西省矿产协会常务理事
[6]西安高新大学生物医药科技园董事长
荣誉称号:
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孙 勇(1950-):1950年5月出生,陕西南郑人。1981年西北大学地质系构造地质学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6月担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1998年10月担任西北大学副校长;1999年8月担任中共西北大学党委常委,主持学校行政工作;2000年6月,担任西北大学校长至今。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晋升教授。现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西安市科协副主席,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学报"编委,中国"高校地质学报"编委,长安大学兼职教授,陕西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197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岩石矿物学专业,遂任教于原西安地质学校;1978年考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攻读研究生,1981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1988-1989年在原西德Mainz大学从事"华北地块早前寒武纪地壳组成和秦岭蛇绿岩"合作科学研究。1992-1993年在加拿大Quebec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进行全球大陆地壳成分研究。曾在美国,日本,法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家和香港地区进行过短期学术访问活动。
管理工作1996年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后,与全系教职工一道团结奋斗,民主办系,开创了地质系工作的新局面。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98年获得西北大学第一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地质学);3个二级学科获准设立四个"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地质院(系)中位居第一。使地质学科整体进入了国家一流学科的行列。地质系工作年终考评持续位居学校前列,1998年被评为陕西省教充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其本人1997年被授予西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98年担任校领导职务后,培育并扶植产生了一批符合国家要求的"211工程"标志性成果。西北大学"211工程"1999年初被批准在国家立项并正式纳入了国家"九五"建设规划;2001年7月完成了国家组织的"211工程"一期建设结项验收;2001年8月省政府批准西北大学"211工程"二期建设立项。由于狠抓科研管理工作和学科建设。SCI论文收录数逐年上升,2001年在全国高校排名第26位;在国家级科技奖励中实现了西北大学历史上的突破;科研到款数连年创历史纪录;产生了学校自己培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以来,新增15个硕士点,8个博士点;积极开展科技产业化工作,建立了"西大生物芯片研发中心"等五个股份制高科技公司或研发实体。
在基本保持教职工队伍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办学规模屡创历史新高,目前在校学生数已达"九五"初的两倍,提前实现了"十五"教育规划对"211"院校师生比的要求;构起建了一批应用型人文社会学科,基本开创了文,理平衡发展的局面;学生入学质量和就业率均达到了国内名校的标准;在2001年全国教学质量奖评比中,获奖数量和等级位居全国第16位。
高度重视"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积极率领教师参与"西部大开发"调研工作,2001年,学校被国家列入"西部大开发"重点支持建设院校。
制订了科学合理的西北大学"十五"事业发展规划;完成了西北大学"211工程"二期建设规划,启动了"二期"建设项目;基本完成了新征1560亩土地的工作,为学校长远发展开拓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教学工作 主要从事基础地质学教学,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岩石学,矿床学,普通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和岩石地球化学等课程。编写各类野外实习教材3部。
科学研究 主要从事"早前寒武纪地质"和"造山带形成演化"研究。先后参加或主持10余项省部级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2项中外合作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独立或合作发表科研论文50多篇,专,译著3部。目前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重大项目"大陆深俯冲作用"的二级课题和国家基金委重点基金项目"秦岭勉略构造带结构,构造与演化"二级课题。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如下:1),在华北地块南部的太古宙杂岩中首次发现麻粒岩,并早在1982年即提出了高压麻粒岩的说法(代表性论文:1,河南鲁山太华群的多期变质作用。西北大学学报。1982。第一作者。2,河南鲁山太华群的麻粒岩相变质岩。西北大学学报。1983,1期。第一作者。)2),首次在华北地块南部的太古宙杂岩中发现存在类似花岗闪长质稀土配分型式的太古宙沉积岩,据此提出从太古宙到元古宙的演化是渐变而非突变的认识,此项工作与当时国际研究前沿同步。(代表性论文:1,我国中部具花岗闪长岩稀土配分形式的太古代沉积岩。地质论评。1988,34卷,3期。第一作者。2,Geochemistry and single zircon geochronology of Archaean TTG gnisses in the Taihua high-grade terrain, Lushan area, central China.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Earth Sciences. Vol.10,No.3/4,pp227-233,1994.第一作者。)。3),首次在阿尔金山开展了太古宙基底科学研究,发现紫苏花岗岩,高压石榴石二辉麻粒岩;进而揭示了以其为代表的塔里木基底和阿尔金山太古宙杂岩属下地壳断片(代表性论文:1,阿尔金山隆起区下地壳断块的组成和构造意义。西北大学学报,1992。第一作者。2,阿尔金山拉配泉地区元古宙裂谷火山岩系及其构造意义。地质论评,1997年1月,43卷,1期,18-24页。第一作者)。4),在加拿大作访问学者期间,利用其资料和计算机优势,建立了当时全球最丰富的麻粒岩数据库,得出全球太古宙,后太古宙麻粒岩地体成分模型;进而获得了太古宙和后太古宙下陆壳成分以及全球下陆壳成分模型(代表性论文:Possibl composi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in Archean and Post Archean granulite terranes based on discriminant analysis.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1995)54j:175-189.第一作者)。5),厘定了秦岭蛇绿岩的分布;揭示了以秦岭蛇绿岩为遗迹的秦岭古洋盆发育于早古生代初期,消亡于早古生代晚期;首次通过稀土地球化学证明秦岭蛇绿岩中,N-型和P-型MORB共存(代表性论文:1,REE Geochemistry of the East Qinling ophiolites. Science Bulletin. 1988, Vol.33, No.14.第一作者。2,北秦岭早古生代二郎坪蛇绿岩片的组成和地球化学。1996年9月,26卷,49-55页,中国科学,第一作者)。6)在确证桐柏地区麻粒岩属深源包体并确定其形成时代的前提下,提出麻粒岩包体是秦岭古洋壳板片府冲过程中,其残片被捕虏上侵就位的机制(代表性论文:Characteritics of Lower Crustal Granulite Xenolithes from the East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Their Tectonic Significance.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1994, Vol.13,No.3.第一作者)。7)通过年代学分析,提出了古生代期间秦岭构造带"碰撞不造山"的假说(代表性论文:1,夭折了的东秦岭加里东运动。秦岭造山带学术论会论文选集,1990,西北大学出版社。第一作者。2,东秦岭古洋盆与加里东运动。地质论评,1991,37卷,6期。第一作者。)8)首次在陕西东部丹凤群中发现微体化石,为解决该地体的时代归属做出了贡献(代表性论文:秦岭丹凤蛇绿岩带放射虫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1995年9月,40卷,1686-1688页,科学通报,第二作者)。
获奖情况 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2001,排名第一);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1999,排名第四)和教育部科技一等奖一项(1998,排名第四);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1998,排名第一)。此外,还获得过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和一等奖1项(主要完成人)和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1989年)。
获陕西省科协秒统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89年),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6年)和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0年)。从1994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孙勇老师教学评价(0条)
沟通交流、共同成长。欢迎您参与评论留言!
孙勇留言请在下面的评论框中输入您想说的话:)
我要评论(500字以内)
提示:请登录后提交!登录 快速注册
更多>>同院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