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我要添加在此添加教师信息
按拼音查找大学老师
abc(ch)defghijklmnopqrs(sh)tuvwxyz(zh)
陈友华
5.0我来评喜爱度
所在大学:南京大学
所在院系:社会学系
所在地区:江苏
所在城市:南京
评论次数:0条  我要评论
本页网址:http://teacher.cucdc.com/laoshi/1430836.html
陈友华老师介绍
男,1962年7月生,自1980年起先后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和德国马尔堡大学社会科学与哲学系,并分别获得理学学士、理学硕士与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并兼任中国人口学会理事。主要专长为人口社会学、社会学研究方法。出版专著1部,与他人合作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获省部级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
科研成果一、学术成果
A、学术著作
虞沈冠、陈友华:《人口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
马瀛通、冯立天、陈友华、冷眸:《出生性别比新理论与应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陈友华:《中国和欧盟婚姻市场透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347页。
王秀银、陈友华、于增强:《人口现代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330页。
张良礼、蔡宝珍、李杏生、程晓、陈友华:《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与设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陈友华、杜骏飞:《中国名村调查报告》,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177页。
B、主要学术论文
1、陈友华:中国女性初婚、初育年龄变动的基本情况及其分析,中国人口科学,1991年第5期。P39-45,12
2、陈友华:中国妇女未避孕原因分析,中国人口科学,1992年第2期。P61-64,40
3、虞沈冠、陈友华:孩次递进比的确定因素与近似估计,中国人口科学,1992年第5期。P22-27
4、陈友华:一类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应用数理统计,1993年第1期。
5、陈友华:孩次递进比数学模型的建立与生育表的构造,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第3期。P58-63
6、陈友华、虞沈冠:中国妇女孩次递进比的变动趋势与生育政策分析,人口与经济,1993年第2期。
7、陈友华、虞沈冠:八十年代中国两性人口平均初婚年龄研究,南方人口,1993年第4期
8、陈友华:计划生育工作在中国妇女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9、陈友华:关于人口老化标准问题的理论思考,人口学刊,1994年第4期。P34-43。人大复印资料《人口与计划生育》全文转载。
10、陈友华:孩次——类龄别递进人口发展模型,中国人口科学,1994年第6期。P29-34
11、陈友华:生命表及其在人口性别构成分析中的应用,人口与经济,199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人口与计划生育》全文转载。
12、陈友华:江苏省育龄妇女节育情况分析,人口学刊,1995年第5期。P15-21
13、陈友华:2000年前江苏省宫内节育器市场需求状况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1995年第3期。P43--45
14、陈友华:江苏婚姻市场不同年龄人口供需情况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1996年第1期。P21-24
15、陈友华:谁的爱巢难筑——来自江苏省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报告,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P151-155
16、陈友华:节育方法选择模型及其在避孕江苏避孕用品市场需求预测中的应用,中国卫生统计,1996年第3期。
17、陈友华:江苏妇女避孕节育的回顾与展望,人口研究,1996年第5期。
18、马瀛通、冯立天、陈友华:创立出生性别比新概念与构建马冯陈(MFC)数学模型,人口与经济,1997年第5期。P3-12,51。人大复印资料《人口与计划生育》全文转载。
19、陈友华:人口年龄结构指数构造及在我国的应用,南方人口,1998年第1期。P23-25
20、陈友华:新生命素质指数的构造与应用,人口学刊,1998年第2期。P16-18,22。人大复印资料《人口与计划生育》全文转载。
21、马瀛通、冯立天、陈友华、冷眸:再论出生性别比若干问题,人口与经济,1998年第5期。P10-17
22、陈友华:关于人口现代化几个问题的理论探讨,人口研究,1998年第6期。P14-18
23、陈友华: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所面临的形势与对策,人口与经济,1999年第4期。P3-6
24、陈友华:2000年全国普查所面临的人口环境与对策,人口学刊,1999年第4期。
25、陈友华:中国生育政策调整问题研究,人口研究,1999年第6期。P21-27
26、陈友华:关于计划生育经费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人口学刊,2000年第4期。P59-61
27、陈友华、米勒?乌尔里希:中德婚姻市场供需情况的比较研究,人口与经济,2000年第5期。
28、陈友华、米勒?乌尔里希: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分析方法及其在德国的应用,人口研究,2001年第3期。P47-54
29、陈友华、米勒?乌尔里希:中国的男性人口过剩——规模、结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年第3期。P1-11
30、陈友华、米勒?乌尔里希:战后德国的男性人口短缺——规模、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南方人口,2001年第2期。P10-15
31、陈友华、米勒?乌尔里希:中国婚姻挤压研究与前景展望,人口研究,2002年第3期。P56-63
32、陈友华: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社区老年服务网络建设,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P28-34。被《社会学文摘卡》2003年第2期转载。
33、陈友华:上海、南京、杭州外商投资环境的比较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P190-195
34、陈友华:人口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3期。P60-66
35、陈友华、陆建新:中国生育率的地区差异及其政策选择,人口与经济,2003年第4期。P14-20。人大复印资料《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年第6期全文转载。
36、陈友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南方人口,2003年第4期。P20-25
37、陈友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1期。P90-98。(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
38、陈友华: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与老年社会福利设施建设,人口学刊,2004年第2期。P20-25
39、陈友华:SARS危机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P90-95
40、陈友华:百姓眼中的社会与发展,中国国情国力,2004年第5期。P23-26
41、陈友华: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P81-86
42、陈友华:近喜远忧的持续超低生育率——以苏州为例,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P188-193
43、陈友华:计划生育先进地区人口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启示——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5期。P1-6
44、陈友华: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及其相关问题,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2期。P104-108。
45、陈友华:中国人口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人口学刊,2005年第2期。P30-34。人大复印资料《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
46、Chen Youhua: A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cept of an All-round Well-off Society.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Winter 2005. p112-116
47、陈友华:关于超低生育率的几个问题,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4期。P32-35
48、陈友华、徐燕南:持续超低生育率的社会经验后果,学海,2005年第6期。P20-24。
49、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数量界定、经验观察与理论思考,人口研究,2005年第6期。P21-27。人大复印资料《人口学与计划生育》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
50、陈友华:关于现代化时间表制定中的若干问题。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6期。P127-130。
51、陈友华:关于出生性别比的几个问题——以广东省为例,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1期。P86-94。
52、陈友华:世界人口现代化进程评价,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5期,P109-115。
53、赵德兴、陈友华、李惠芬、付启元:城市文化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P20-25。
54、陈友华:中国可持续发展人口条件综论,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第3期。P22-27。
55、陈友华:广东省出生性别比的几个问题,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增刊,p73-79
56、陈友华:户籍制度改革与计划生育工作调整,人口研究,2006年第6期。P82-88
57、陈友华、方长春:社会分层与教育分流——一项对义务教育阶段“划区就近入学”等制度安排公平性的实证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P229-235。
58、陈友华、吴凯:人口现代化对人口结构的影响分析,人口学刊,2007年第2期。P3-8。人大复印资料《人口与计划生育》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
59、陈友华: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治理对策研究——以广东省为例,人口与经济,2007年第2期。P60-65。
60、陈友华:关于进一步完善生育政策的若干认识问题,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第1期。P30-41。
61、陈友华:出生高峰与出生低谷:概念、测度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学海,2008年第1期:P13-26。
62、陈友华:关于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的几个认识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63、陈友华、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以南京为例,人口学刊,2008年第1期。
64、陈友华:关于生育政策调整的若干问题,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1期。
65、陈友华:仅仅性别偏好不足以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2期。
66、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中国的经济增长,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67、陈友华、吴凯:年老型社会与人口红利并存:矛盾及其根源,南京师大学报,2008年第5期。
68、陈友华: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的建构与误导,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5期。
69、吴凯、陈友华:美国的人口学兴衰及其决定因素,人口学刊,2009年第1期。
70、陈友华:春运与社会风险——论“春运”难题的制度性结构与长期的统筹解决方案,人口研究,2009年第1期。
71、陈友华:二孩政策地区经验的普适性及其相关问题,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1期。
二、主要获奖情况
1、“关于妇女孩次递进比的系列研究”于1994年1月20日获国家计生委首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
2、“县级育龄妇女管理信息系统”于1994年2月25日获国家计生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软件)。
3、“江苏省人口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于1996年3月24日获国家计生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论文)。
4、“节育指标的创立与节育措施选择模型的构造”于1998年5月12日获国家计生委第二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
5、“政策生育率模型及在江苏的应用”于1999年3月10日获中国人口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6、“出生性别比新理论与应用”于2002年6月11日获国家计生委第三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专著)。
7、“中德婚姻市场供需情况的比较研究”于2002年6月11日获国家计生委第三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
8、“关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若干问题”获2003年度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9、《中国和欧盟婚姻市场透视》于2005年获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单独。
10、《关于出生性别比的几个问题——以广东省为例》获2007年第四届全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11、2007年获“全国优秀青年人口学者奖”(国家人口计生委与中国人口学会,2007年7月15日)。
陈友华老师教学评价(0条)
沟通交流、共同成长。欢迎您参与评论留言!
陈友华留言请在下面的评论框中输入您想说的话:)
我要评论(500字以内)
提示:请登录后提交!登录 快速注册
更多>>同院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