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我要添加在此添加教师信息
按拼音查找大学老师
abc(ch)defghijklmnopqrs(sh)tuvwxyz(zh)
郭庆军
7.7我来评喜爱度
所在大学:南京大学
所在院系:地学院
所在地区:江苏
所在城市:南京
评论次数:0条  我要评论
本页网址:http://teacher.cucdc.com/laoshi/1499800.html
郭庆军老师介绍
博士,副研究员
1975年8月1日出生,1996年获贵州工业大学地质矿产勘查专业学士学位和工业企业管理专业学士学位;
1999年获该校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硕士学位;师从刘丛强研究员、Harald Strauss教授、杨卫东研究员,
200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
现为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基地副研究员。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水路73号,550002
电话:0851-5891832 (O)5891375 (H); 传真:0851-5895574
 
 
 
 
 
 
 
主要从事沉积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研究的兴趣主要是围绕地球演化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对沉积物、矿物、有机质等的碳和硫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硫和碳循环系统联合进行研究的目的是要揭示不同环境的生物地球化学面貌和全球变化的状况,为了解地球系统演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是中德合作项目“扬子区寒武纪大爆发时期环境和生命过程综合研究”的子课题“扬子区震旦-寒武过渡时期环境与生物事件的碳、硫同位素地球化学响应 ”研究工作中方主要成员。主要研究是(1)采用沉积碳酸盐和与之共生的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不同形态硫同位素组成对震旦-寒武过渡时期广泛的扬子地台变化的沉积环境(台地相、盆地相、过渡地带)进行分析,初步建立了一个地球化学模型,用于解释震旦-寒武交变期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分析和探讨区域扬子地台碳循环和环境变化与地质事件之间的内在和外在联系,得到碳、硫短期变化的翻覆,与震旦-寒武交变期生物绝灭、环境变化的地质事件相符合的证据;(2)下、中寒武统界线剖面碳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发现早中寒武世交变期有机碳和无机碳同位素组成规律的变化出现在扬子地台台江剖面上,为扬子区早、中寒武世环境变化和生物演化提供了证据,碳同位素规律变化反映了最初的沉积信息,特别是有机质埋藏量的变化,这些变化与早-中寒武世环境变化和生物组合差异有联系。
与德国、美国等国的同行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 2000到2004年期间,与德国明斯特大学Harald Strauss教授和Tatiana Goldberg博士等在扬子地台开展扬子区震旦-寒武过渡时期环境与生物事件的碳、硫同位素地球化学响应研究工作;分别在2002.03.28-05.27 、2003.03.24-06.15、2004.03.28-05.25期间在柏林工业大学和德国明斯特大学开展合作交流和实验工作,成果显著。负责国家基金委项目(40303001)研究和作为第一参加人参加国家基金委的基金项目研究(40072047);是国家基金委的重点基金项目(40232020)和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的重要成员。获得2003年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参加人)。
 
已发表文章20多篇。近期发表本项目有关的主要文章如下:
郭庆军,赵元龙,袁金良,等(1999). 黔东下寒武统Redlichia的再研究. 古生物学报, 38(增刊), 157-164.
袁金良,赵元龙,郭庆军,等(1999). 论凯里组. 古生物学报, 38(增刊), 15-27.
杨瑞东,赵元龙,郭庆军(1999). 贵州早寒武世早期黑色页岩中藻类及其环境意义. 古生物学报, 38(增刊),145-156.
杨瑞东,赵元龙,郭庆军,等(1999). 贵州早、中寒武世凯里组中带状宏观藻类. 地质论评, 45(3), 282-290.
赵元龙,朱茂炎,郭庆军,Heyo Vaniten(1999). 贵州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中的蠕形动物化石. 古生物学报,38(增刊),79-89.
李荣西,魏家庸,杨卫东,郭庆军(2000). 用87Sr/86Sr研究海平面变化与全球对比问题. 地球科学进展, 15,729-733.
郭庆军,杨卫东,余娅(2000). 铅同位素“双稀释剂”同位素定年法计算方法研究.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3), 193-196.
郭庆军,杨卫东,赵元龙,等(2001). 黔东下、中寒武统界线层型侯选剖面地球化学特征. 地球化学,30(4),383-389.
郭庆军,杨卫东,赵元龙,等(2001). 丹寨下、中寒武统界线剖面地球化学特征.矿物岩石, 21(4), 11-18.
Goldberg, T.,Guo, Q., Liu, C., Steiner, M., Strauss, H. (2002). Isotopic investigation of the sulphur and carbon cycles in sedimentary rocks from the Yangtze Platform, southern China. Geochim. et Cosmochim. Acta , 66(15A),A283.
郭庆军,杨卫东,刘丛强,等(2003). 贵州瓮安生物群出现和磷矿形成的沉积地球化学研究.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2 (3),202-208.
Guo, Q., Strauss, H., Liu, C., Goldberg, T. (2003). Isotopic investigation of the carbon cycle in sedimentary rocks of terminal Neoprozoic and early Paleozoic age from the Yangtze Platform, South China. Geochim. et Cosmochim. Geophysical Research, Vol.5, 00068.
Goldberg, T., Strauss, H.,Guo, Q., Liu, C.(2003). The late Neoproterozoic to early Cambrian sulphur cycle: an isotopic investigation of sedimentary rocks from the Yangtze Platform.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3(12), 946-950.
Guo, Q., Liu, C., Strauss, H., Goldberg, T. et al. (2003). Isotopic evolution of the terminal Neoproterozoic and early Cambrian carbon cycle on the northern Yangtze Platform, South China.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3(12),942-945.
郭庆军,刘丛强, Strauss, H., Goldberg, T.(2004). 晚震旦至早寒武世扬子地台北缘碳同位素研究. 地球学报,25(2),151-156.
郭庆军老师教学评价(0条)
沟通交流、共同成长。欢迎您参与评论留言!
郭庆军留言请在下面的评论框中输入您想说的话:)
我要评论(500字以内)
提示:请登录后提交!登录 快速注册
更多>>同院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