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我要添加在此添加教师信息
按拼音查找大学老师
abc(ch)defghijklmnopqrs(sh)tuvwxyz(zh)
张红林
5.0我来评喜爱度
所在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
所在院系:针灸学院
所在地区:北京
所在城市:北京
评论次数:1条  我要评论
本页网址:http://teacher.cucdc.com/laoshi/1619479.html
张红林老师介绍
张红林,男,汉族,1961年月出生,九三学社社员, 1980至1985年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本科获学士学位医系,1997年第一期专业英语师资进修班学习1年半,2000至200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5年9月至现在北京中医学院针推系任教;1986年于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修针灸临床;1986年9月至1990年12月北京中医学院针推系任助教;1990年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系任讲师;2003年7月至现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系任副教授。
2,学术思想与学术特色:
在针灸学院从事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二十年,注重经典著作的学习,注意传统中医针灸理论对教学和临床的指导作用,认为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力,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对颈肩背疼痛、儿童眼病、干眼症、中风病以及针灸适应症之常见病、多发病有好的治疗效果。
认为激发远端循经感传现象,探讨其规律性,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1)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地激发出远端循经感传现象,有助于学生对“气至病所”的理解。对学生运用经络辨证,验证针灸理论非常有好处。
(2)远端循经感传现象有大量规律性的现象等待揭示,远端循经感传现象还需做许多定量化的工作。
(3)远端循经感传现象属于临床研究,也属于基础研究。通过“气至病所”,在取得疗效的过程中,也能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针灸经络的疗效。
(4)用“病所”研究法研究远端循经感传现象,在“列缺通任脉”的研究上,使用“病所”研究法,发现列缺在咽喉、胃部、子宫与任脉相交,能缓解虚寒型痛经,并从动物实验中证实:电针列缺穴对早孕大鼠的子宫收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照合谷穴有显著性差异。
(5)针法灸法和腧穴方面的学术思想及特色
1)通过治疗面瘫,激发出内关穴传导到头面部的远端循经感传现象,并取得良好疗效。
2)通过治疗虚寒型痛经,激发出列缺通任脉的远端循经感传现象,并取得良好疗效。好、照海穴治嗜症,嗜睡属跷脉病,取照海多能6次左右治愈。其技术关键是在患者嗜睡时,用力抠按照海穴,使患者疼醒,则醒后嗜睡症即消失。
3)交信穴治疗中风病足内翻,中风病足内翻属于阴跷脉“阳缓而阴急”的病候,又“寒主收引”,中风病足内翻患者多在交信部位出现凹陷,综合辨证,其认为中风病足内翻是阴跷脉的虚寒证。“寒者温之”、“陷下则灸之”,故取交信穴温针灸而使足内翻得到纠正。交信温针灸可作为中风病常规取穴,以预防和治疗足内翻。
3,附录:
(1)论文情况(第一作者):
1)7例面瘫患者的远端循经感传现象,《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1年,第14卷第4 期,第26-28页
2)由内关穴感传到头面部的循经感传现象,《中医杂志》,1992年,第33卷第1期,第57-58页,1500字
3)列缺治疗虚寒型痛经及其通任脉的循经感传现象,《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年,第17卷第1期,第32页,
4)八脉交会穴通奇经八脉的路线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中国针灸》,1996年,第16卷第6期,第33-36页
5)关于“隐白、大敦、至阴皆通于冲脉”的探讨,《首都医药》,2000年,第7卷第6 期,第42—43页,
6)激发“远端循经感传”在针灸教学中的作用,《首都医药》, 2002年,第9卷第1期,第32—33页
7)“病所”入手深入研究远端循经感传现象,《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2年第11期
8)阴跷脉病候的医案讨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临床版)》, 2003年第6期
(2)科研课题:
校级课题
1)针灸对增加膀胱容量改变漏尿点压力的影响1999年11月—2001年11月,课题负责人
2)电针合谷、列缺穴对早孕大鼠宫缩调节作用的实验观察2004年3月--2005年3月,课题负责人
(3)获奖情况:
荣获200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奖(5/5)。
张红林老师相关教学资源
  •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资源
  • 张红林老师课程教学资源
张红林老师教学评价(1条)
举报cucdc网友 2009/8/18 9:01:14

很有能力的老师 稍稍有点狂

沟通交流、共同成长。欢迎您参与评论留言!
张红林留言请在下面的评论框中输入您想说的话:)
我要评论(500字以内)
提示:请登录后提交!登录 快速注册
更多>>同院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