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我要添加在此添加教师信息
按拼音查找大学老师
abc(ch)defghijklmnopqrs(sh)tuvwxyz(zh)
柯俊
5.0我来评喜爱度
所在大学:北京科技大学
所在院系: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所在地区:北京
所在城市:北京
评论次数:0条  我要评论
本页网址:http://teacher.cucdc.com/laoshi/1992737.html
柯俊老师介绍
柯俊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17年6月
技术职称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 行政职务
所在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招生专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
联系电话 010-62332490 E-mail
研究方向 1、文物保护技术与工程
2、冶金与材料发展史
3、科学技术与社会
毕业院校信息:
1948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理论金属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柯俊,浙江黄岩人,生于1917年6月。1938年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1938~1944国民政府经济部工矿调整处驻越南、缅甸、印度代表,材料库股员股长。1944年12月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48年12月获英国伯明翰大学自然哲学博士学位,应聘在理论金属学系任讲师,享有终身任命,参加并负责相变动力学研究组从事合金相变机理的研究。1953年底回国,1954年初任北京钢铁学院教授,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理化学系主任、副院长等职,1981年中科院院士,1997年中科院资深院士,长期从事相变理论研究,始创贝茵体切变理论,已成为国际上该理论的主流派,发展了马氏体相变动力学。"钢中奥氏体中温转变机理"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结合国情发展新材料,1964年获全国新产品工艺奖,研究微量元素在钢中的作用及其机理获1989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柯俊是中国冶金史研究的开拓者,自1974年至今领导、组织并参加冶金与材料发展的系统研究,与考古工作者密切合作,利用现代实验方法分析出土金属与冶金遗物数千件,考察冶金遗址百余处。他与冶金史研究所对中国五千年来古代冶金进行了时间、地理、技术的综合分析的探讨,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新领域,研究成果取得重大突破,使冶金史的研究是近年来在中国科技史中成就最显著的-支,促进了定量考古冶金学的发展,研究成果"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发展的历程",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4年利用赴美和香港进行学术访问的机会,对早期转炉炼钢技术及中国工人的作用进行考察。1985年转炉发源地美国爱德维城授予他钢铁大师"Iron Master"称号。1987年应邀赴香港进行东亚科学史基金会第四届委员会主题讲演,是第一位赴港的大陆科技史工作者。由于他在中国科技史特别是冶金史的贡献,1988年12月英国萨瑞大学授予大学博士学位。1982-199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二、三届理事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名誉理事长,1989年当选为国际科学史联合会理事,1990年当选为国际东亚科学技术、医学史学会副会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柯俊考古学会理事长。自1982年起十余次应邀赴印度、香港、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地进行中国科技史和冶金史的讲学,用实例讲述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十项科学技术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得到学术界的认同和好评。他与美国学者一起于1981、1986、1994三次在中国组织早期冶金的国际学术会议,受到国际冶金史界的重视和称赞,1998、2002年是第四、五届国际冶金史会议的名誉主席。柯俊在冶金史研究方面的论文(著)自1974年至今已发表50余篇。
柯俊老师相关教学资源
柯俊老师教学评价(0条)
沟通交流、共同成长。欢迎您参与评论留言!
柯俊留言请在下面的评论框中输入您想说的话:)
我要评论(500字以内)
提示:请登录后提交!登录 快速注册
更多>>同院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