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我要添加在此添加教师信息
按拼音查找大学老师
abc(ch)defghijklmnopqrs(sh)tuvwxyz(zh)
童星
5.0我来评喜爱度
所在大学:南京大学
所在院系:社会学系
所在地区:江苏
所在城市:南京
评论次数:0条  我要评论
本页网址:http://teacher.cucdc.com/laoshi/2010660.html
童星老师介绍
童星,男,1948年8月出生于江苏南京,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理事、江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社区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编制机构管理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核应急研究会副理事长,并担任南京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专著或主编著作有《社会改革控制论》(1990年)、《世纪末的挑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1995年)、《中国现代化热点审视》(1998年)、《教育科技与知识经济》(1998年)、《网络与社会交往》(2002年)、《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2005年)、《现代性的图景——多维视野与多重透视》(2007年)、《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2007年)、《社会转型转型社会保障》(2007年)等10余本。主编或参与编写教材《社会管理学概论》(1990年)、《劳动社会学》(1992年)、《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997年、2002年、2007年)、《社会保障与管理》(2002年)、《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2003年)、《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2008年)等近20本,主编《公共管理高层论坛》(每年两辑)。发表重要中文期刊论文近200篇。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等7部委颁发的优秀论文奖2项,江苏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2项,全国高校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江苏省高校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次。曾承担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江苏省重大软科学研究项目2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4项,现正在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招标课题(06&ZD025)“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6JJD840010)“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社会改革与对策,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E-mail: heaventx@nju.edu.cn
一、主要学术兼职:
现任: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
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法学教育学专家组成员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理事
江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江苏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
江苏省社区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江苏省编制机构管理研究会副会长
江苏省核应急研究会副理事长
南京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
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曾任:
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委员会副主任
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南京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
被聘为以下学校兼职教授:
江苏大学、扬州大学、浙江财经学院
江苏省委党校
二、主要学术兼职:
2008年
领衔争取到“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社会风险管理研究中心”。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266、《“敦睦他者”与“化整为零”——城市新移民的社区融合》,与马西恒合作,《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267、《社会学风险预警研究与行政学危机管理研究的整合》,《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2期。
268、《“心我”与“口我”:关于社会互动行为主体的研究》,与严新明合作,《江海学刊》2008年第2期。
269、《敦睦他者: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之路——对上海市Y社区的个案考察》,与马西恒合作,《学海》2008年第2期。
270、《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治理——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综合分析框架下的再考量》,与张海波合作,《学术界》2008年第2期。
271、《警惕“贫困亚文化”——江苏泗洪西南岗地区贫困问题的文化研究》,与董华合作,《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16期。
272、《加强与衰减:风险的社会放大机制探析——以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为例》,与张乐合作,《人文杂志》2008年第5期。
273、《熵:风险危机管理研究新视角》,《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编著以下著作和教材:
274、主编教材《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275、主编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的成功实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2007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256、《“十一五”期间江苏食品安全风险》,与严新明合作,收入《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五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257、《专业技术分层的实证分析》,与李弘毅合作,《南京师大学报》2007年第4期。
258、《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治理——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综合分析框架下的再考量》,与张海波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年第5期。
259、《从自然和社会层面看农民工的劳动保护及社会保障》,与严新明合作,《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编著以下著作:
260、独著《现代性的图景——多维视野与多重透视》,入选当代中国社会学家文库,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261、《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与张海波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262、主编《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五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263、《探索与创新——中国研究生院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编著,本人为第一统稿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264、独著《三学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265、独著《社会转型与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2006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231、《从改革观和发展观上寻求化解社会问题的思路》,《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32、《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监督问题研究》,与甘道武合作,《河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并收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养老基金管理与生活质量国际论坛》,邓大松、李珍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23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与张海波合作,《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1期,被摘要收入《新华文摘》。
234、《公共管理学科分类与学科管理》,《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第2期。
235、《“社区”及其相关概念辨析》,与赵夕荣合作,《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6年第7期。
236、《从民间互助金融活动的瓦解看社会转型期的诚信危机》,与邱建新合作,《当代中国研究》2006年春季号。
237、《“科层制”悖论的制度性诊断》,与邱建新合作,《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2期。
238、《被动城市化群体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与张海波合作,《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239、《研究生招生制度研究》,与张晓涛、江莹、陆国平、李松、李和渝、陈阶智合作,收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新进展》(谢桂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240、《“十一五”期间江苏安全生产面临的潜在风险、主要特征及其防范对策》,与曹海林合作,《河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41、《“两维四分”与“三位一体”》,与张海波合作,《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8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242、《“十一五”期间江苏失业社会风险的发展趋势、结构特征与应对策略》,与张海波合作,《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243、《江苏省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与严新明合作,《江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244、《“十一五”期间江苏省重大社会风险预警》,收入《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三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
245、《现代社会安全生产风险的主要表征及根源分析》,与曹海林合作,《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46、《农民工社会政策及其建构》,与张海波合作,《社会保障研究》2006年第1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6年第8期,并被收入《社会学》2006年第4期。后又收入《中国社会政策:特点与经验》(景天魁、张志敏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247、《“十一五”期间江苏省面临的报复社会型风险及其对策》,与董华合作,《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48、《制度、文化与社会时空》,与严新明合作,《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249、《城市化指标:测量抑或诊断》,与严新明合作,《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9期。
250、《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理论的再认识》,与董华合作,《中国城市评论》第3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251、《“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的再认识》,收入《社会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252、《农民失地社会风险——以江苏省为例》,与李显波,收入《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四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编著以下著作和教材:
253、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三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254、主编《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三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
255、主编《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四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1982年
1月自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毕业,获哲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哲学系助教。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1、《具体分析马克思早期和后期的异化理论》,《江汉论坛》1982年第7期。此文乃学士学位论文改写而成。后被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摘要收入《国内哲学动态》和《中国哲学年鉴》(1983)。
2、《列宁对诡辩论的批判》,《江海学刊》1982年第5期。后被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摘要收入《中国哲学年鉴》(1983)。获江苏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83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3、《马克思著作中“异化”概念的演变》,与孙伯揆合作,收入《南京大学学报》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专辑,摘要收入《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4、《马克思著作中的“异化”概念简介》,《群众》1983年第23-24期。
1984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5、《什么样的认识才是真理?》,《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6、《试评“社会主义异化论”》,《大庆师专学报》1984年第2期。
7、《试论真理发展的层次性》,《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4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8、《办好干部专修科校外教学点的体会》,《高教研究与探索》1984年第2期。
1985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9、《对于同一个认识对象的真理数目初探》,《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摘要收入《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5年第4期。此文入选“全国真理问题研讨会”(安徽屯溪)。
参编以下教材:
10、参编《简明哲学》,孙伯揆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2月出版。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学指导》,与孙伯揆、严强合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出版。
1986年
晋升为讲师,并任哲学系副系主任。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12、《否定之否定是空间中的对立统一在时间中的展开》,《江海学刊》1986年第6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摘要收入《“光明日报”文摘报》。
13、《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和体系论纲》,与郭罗基合作,《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14、《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和体系问题的讨论》,《社会科学文集》(1986年)。
15、《论认识的形式和认识的阶段》,与南秀木合作,入选全国中青年哲学工作者最新成果交流会(安徽黄山),收入《安徽大学学报》增刊(1986年7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光明日报》社联合颁发的全国中青年优秀论文奖。
1987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16、《当代认识论研究的出路何在?》,与燕云飞合作,《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摘要收入《新华文摘》1987年第8期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7年第4期。
17、《制度与文明》,与李华钰合作,《哲学探讨》1987年第2期。
18、《关于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的两个问题》,《大庆师专学报》1987年第2期。
19、《哲学原理课程教改初见成效》,《高教研究与探索》1987年第3期。
20、《感性和理性相互关系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与南秀木合作,《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专辑(1987年)。
21、《对我国制度文明建设的思考》,与李华钰合作,《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专辑(1987年)。
22、《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和体系的一种见解》,《百家论坛》1987年第3期。
23、《论认识的形式和认识的阶段》,与南秀木合作,《社会科学文集》1987年。
24、《世界的结构美》,收入《西方最新哲学流派20讲》,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
参编以下教材:
25、参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李乾亨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出版。
1988年
晋升为副教授,任法政学院院长助理。获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26、《认识论的对象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对象》,与宁海云合作,《唯实》1988年第1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27、《大发展的前夜,新突破在孕育》,《社科信息》1988年第1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28、《以教学为中心,争取教学科研双丰收》,《高教研究与探索》课程建设专刊(1988年)。
29、《中国无产阶级应当完成资产阶级的历史任务》,《盐城党校学报》1988年第2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30、《发展生产力不能任意超越法律规定》,《群众》1988年第12期。
31、《由国家为主体向社会为主体的飞跃》,与严强合作,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周年理论讨论会”,论文被收入《理论纵横》,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出版。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颁发的优秀论文奖。
32、《由国家为主体向社会为主体的飞跃》,与严强合作,收入《改革实践的理论思考》,南京大学学报专辑(1988年12月),又收入《国情 改革 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
33、《论由国家为主体向社会为主体的飞跃》,《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34、《关于生产力标准的几个问题》,收入《生产力标准问题讨论集》(《群众》通讯,1988年9月)。
编著以下著作和教材:
35、《在反思和探索中前进》,与孙伯揆、严强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5月出版。
36、《公关人才学》,与冒荣、严强、樊道恒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
37、参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要读本》,中共南京市委讲师团编。
1989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38、《改革是由国家为主体向社会为主体的飞跃》,与严强合作,《江海学刊》1989年第1期。
39、《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和体系的一种见解》,《盐城党校学报》1989年第1期。
40、《社会改革控制问题的几点探讨》,《江苏社联通讯学术版》1989年第2期。
41、《处在改革关键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首先要改善外部条件》,《高教研究与探索》1989年第2、3期。
42、《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南京社联学刊》1989年第6期。
43、《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加强文科理论建设》,与孙伯揆合作,《高教研究与探索》综合大学建设专刊(1989年)。
44、《由国家为主体向社会为主体的飞跃》,与严强合作,入选全国高校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周年理论讨论会,论文被收入《回顾与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出版。
参编以下教材:
45、参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
46、参编《行政管理学教程》,张永桃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
1990年
任社会学系副系主任。
全年编著以下著作和教材:
47、《社会改革控制论》,主编,与宋林飞、严强、冒荣、王良元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月出版。先后获江苏省普通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48、《马克思主义概论》,副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1991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49、《重视社会管理,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50、《搞好改革控制,实现社会稳定》,《上海理论》1991年第4期,《盐城党校学报》1991年第3、4期。
51、《东亚大学队对南京大学队的论辩实况》,《演讲与口才》1991年第3、4、5期。
52、《我们是怎样确定与东亚大学队论辩战略的》,《演讲与口才》1991年第6期。
53、《南京大学队对新加坡工艺学院队的论辩实况》,《演讲与口才》1991年第7、8、9期。
54、《出奇才能制胜》,《演讲与口才》1991年第10期。
55、《南京大学队对台湾大学队的论辩实况》,《演讲与口才》1991年第11、12期和1992年第1期。
独立编著以下教材:
56、《社会管理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4月出版。后获江苏省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2年
晋升为教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57、《1990年亚大辩论会大决赛评介》,《演讲与口才》1992年第2期。
58、《抢夺旗帜,先发制人》,《演讲与口才》1992年第5期。
59、《注重辩论队的整体效应》,《演讲与口才》1992年第8期。
60、《怎样增强论辩的攻击性?》,《演讲与口才》1992年第11期。
61、《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社会学考察》,入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廿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中国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
62、《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反倾向的重点》,与严强合作,《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6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64、《市场经济与社会文明》,《群众》1992年第11期。
65、《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社会管理》,与卜宇合作,《南京大学学报》特辑(1992年)。
66、《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学考察》,《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2年第5期。
67、《搞好改革控制实现社会稳定》,收入《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
编著以下教材:
68、《劳动社会学》,与汪和建、翟学伟合作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
1993年
先后获南京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69、《怎样在论辩中提高防守质量》,《演讲与口才》1993年第2期。
70、《发展事业要走社会化之路》,与林闽钢合作,《群众》1993年第9期。
71、《在社会调查上回到、赶上并超越毛泽东》,《盐城党校学报》1993年第3期。
72、《毛泽东同志社会调查的理论和实践》,《江海学刊》1993年第6期。
73、《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收入《根之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
74、《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社会调查的遗产》,入选全国高校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被收入《永远的旗帜》,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
编著以下著作和教材:
75、《高科技时代的生活方式》,与金业友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出版。
76、参编《超越世纪的旗帜》,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
77、参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张永桃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1994年
先后任南京大学科研处副处长、社会科学处处长。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78、《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风险》,《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3期。
79、《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与林闽钢合作,《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后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80、《论中国当前社会问题的特点和对策》,《江海学刊》1994年第3期,被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81、《“一部分人先富”和“共同富裕”的平衡》,《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被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82、《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发展》,《南京大学学报》邓小平生平与思想研究专辑(1994年)。
83、《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风险》,《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84、《市场经济的“安全网”》,《社会保险导刊》1994年第2期。
85、《市场经济呼唤社会规范》,《沿海新论》1994年第3期
86、《社会保险体系的突破口》,《高校社科管理研究》1994年第4期。
87、《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社会调查的理论》,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举办的“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被编入《毛泽东百周年纪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颁发的入选论文证书。
编著以下著作和教材:
88、《商务谈判》,与任正臣、庞绍堂合作编著,译林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
89、《团结奋进,共创辉煌》,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出版。
1995年
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90、《A Study of Poverty Lines in Rural Areas》,与林闽钢合作,《Social Sciences in China》1995年第2期。
91、《失业问题的症结——隐形失业和显性失业的分割运行》,《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1期。
92、《社会分配公平与否的判定》,《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全文收入《江苏社会科学优秀论文精选(1990-2001)》。
93、《民工潮与城市化》,《开放时代》1995年9、10月号。
94、《苏北实行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目标取向、途径选择和组织创新》,《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95、《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中高等学校的使命》,《高教研究与探索》1995年第4期,《大学论坛》1995年第3期。
96、《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相互关系简析》,《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5年春季号。
97、《促进经济与科技的结合,加速实现高科技产业化》,《南京大学学报》江苏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专辑(1995年)。
98、《高科技产业化是江苏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江南论坛》1995年第3期。
99、《提升社区功能,培育社区精神》,与缪江沙合作,《群众》1995年第11期。
100、《从苏南的小康看苏北的发展》,《江苏改革》1995年第6期。
101、《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经济上台阶》,《江苏改革》1995年第11期。
102、《一个主题,两大理论,三位巨人》,与严强合作,《江海纵横》1995年第2、3期。
103、《通货膨胀的社会警戒线研究》,与季鸣合作,《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12期。
104、《关于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的研究》,与林闽钢合作,《学术季刊》增刊(1995年)。
105、《将开发区扩展为纵贯全县的开发带》,收入《东山再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
撰写以下著作:
106、《开放大潮下的生活方式》,与于存海、周清平、林存瑛合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4月出版。
107、《世纪末的挑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
1996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108、《物价上涨的居民承受力体系及其测定》,与季鸣合作,《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109、《我国农村的区域性贫困》,与林闽钢合作,《沿海新论》1996年第1期。
110、《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和当前面临的“热点”》, 台湾:《中国大陆研究教学通讯》,1996年第5、6号(第十四、十五期)。
111、《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中高等学校的使命》,入选第二次教育与社会中外学者研讨会(中国南京),论文收入《面向新纪元的思考与展望》,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112、《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同时用韩文发表),《金陵学刊》第一集,1996年5月。
113、《关于江苏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研究报告》(以“江苏主要产品市场竞争力系统分析和市场策略研究课题组”名义发表),《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114、《市场竞争中的地方政府政策与制度创新》,《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115、《社会转型期腐败现象的成因、功能及其治理》,《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2期,被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116、《江苏主要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系统分析和市场策略研究报告》,《南京大学学报》专辑(1996年)。
117、《中国水资源问题及其治理》(韩文发表),《Korea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6年1月1日。
118、《一体化:“地球村”与“世界公民”》,《文化:中西对话中的差异与共存》(1996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19、《论发展的经济可承受性》,与王晓燕合作,《江苏经济探讨》1996年第8期。
120、《论发展的文化可承受性》,与李正军合作,《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1997年
被选拔为江苏省高级专家“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121、《论发展的社会可承受性》,与闵学勤合作,《江海学刊》1997年第1期。
122、《论发展的生态可承受性》,与何雪松合作,《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123、《也谈“道德滑坡”》,《江苏统战》1997年第1期。
124、《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相互关系再析》,与李正军合作,《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7年春季号。
125、《四步递进——社会问题的研究方法》,《南京师大学报》1997年第4期。
126、《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注意保持社会稳定》,与鲁兴虎合作,《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127、《学习邓小平经济增长的思想,实现跨世纪现代化发展战略》,与季鸣合作,《江苏社会科学》科技进步与两个转变专辑(1997年)。
128、《着重考虑跨世纪的教育教学思想》,收入《我们怎样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129、《也谈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收入《江苏学人随笔》,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主编以下教材:
130、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
1998年
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131、《城乡差别与养老方式选择》,与李正军合作,《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3期。
132、《Global Village and Cosmopolitan Person ----- Unification of Chinese and Occidental Cultures and Life Styles》,收入《Culture:Diversite et Coexistence Dans le Dialogue Chine--Occident》(《中西文化:差异与共存》),译林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
133、《提升软硬环境建设水平,凸现南京高新区投资环境优势》,《南京经济》特刊(1998年)。
134、《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弘扬集体主义》,《党的生活》1998年第11期。
135、《专家学者纵谈反走私斗争的重要性》,受访三位专家之一,《警方》1998年第11期。
136、《苏北某镇乡镇企业改制的调查与思考》,与周薇合作,《江苏社会科学》江苏乡企改制研究专辑(1998年)。
137、《地方政府在增强本地产品竞争力中大有作为》,《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138、《促进经济与科技的结合,加速实现高科技产业化》,《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139、《江苏产品市场竞争力研究》(以课题组名义发表),收入《奋进中江苏的软科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140、《一个主题,两大理论,三位巨人》,收入《升华与超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
出版以下著作:
141、《中国现代化热点审视》,独著,南京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142、《教育科技与知识经济》,主编,南京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1999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143、《资源替代战略》,《青海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144、《Medical Reform and the Enjoyment of Health for Everyone》,《韩中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韩国光州,1999年10月。
145、《南京新三年又一轮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南京经济》1999年第1期。
146、《左右为难的“腹背受敌”》,《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147、《“科教兴国”三议》,《江苏经济》1999年第8期。
148、《弘扬科学精神,倡导自立自强,关心弱势群体》,《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149、《东亚危机?知识经济?创新体系》,与鲁兴虎合作,《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4期,《政法研究》1999年第2期。
150、《坚持“初级阶段理论”及其基本路线》,《唯实》1999年第6期。
151、《童星学术简介》,《唯实》1999年第11期。
152、《医疗改革与人人享有健康》,与柏骏合作,《江苏改革》1999年第12期。
153、《关于江苏经济增长中的几个问题》,《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2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2000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154、《论重点大学文科的社会功能与历史使命》,与任利剑合作,《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55、《“执法系统”与“犯罪系统”关系的模型分析》,与罗军合作,《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0年春季号。
156、《切莫忽视失业烈度对社会的影响》,与李府仙合作,《中国改革》2000年第2期,摘要收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3期。
157、《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测定》,与刘松涛合作,《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4期。
158、《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问题与对策》,与刘松涛合作,《学海》2000年第4期。
159、《三次社会转型及其中国的启示》,与文军合作,《开放时代》2000年8月号。
160、《由强制性关系到契约性关系》,与崔效辉合作,《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161、《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江苏人力资源开发》,《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62、《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周建国合作,《政法研究》2000年第2-3期。
163、《江苏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引进》,与周建国合作,《江苏改革》2000年第6期。
164、《江苏人口城市化的几个问题》,《江苏通讯》2000年第13期。
165、《社区服务的性质、定义及其产业化》,与周薇合作,入选“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国际研讨会”(中国南京),论文收入《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学习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
2001年
“加强课程建设,量化科研指标,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研究生培养和学位管理的实践”,先后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166、《论人类社会发展与三次社会转型》,与文军合作,《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167、《探寻儒家文化的工具理性》,与周建国合作,《学术论坛》2001年第6期。
168、《网络社会:一种新的、现实的社会存在方式》,与罗军合作,《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1年第12期。
169、《网络社会及其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挑战》,与罗军合作,《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摘要收入《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1期。
170、《社会规范的三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与罗军合作,《江海学刊》2001年第3期。
171、《我们的三个错觉及其反思》,与文军合作,《学术界》2001年第3期。
172、《双重社会转型及其对中国的挑战》,与文军合作,《社会学》2001年第1期。
173、《关于社会稳定的社会学扎记》,与文军合作,《社会学》2001年第4期。
174、《关于社会稳定的随想》,《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175、《我们的四个误区及其反思》,与文军合作,《学术界》2001年第6期。
176、《“富民强省”三议》,与曹俊合作,《江苏经济》2001年第3期。
177、《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加快江北新城区的开发》,与潘金洪合作,《南京经济》特刊(2001年)。
178、《“入世”过程中进一步实践邓小平开放理论》,与严新明合作,《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7期。
179、《私营经济的社会性分析》,与严新明合作,《江南论坛》2001年第8期。
180、《社区服务:现代社会的“安全阀”》,与陈新颜合作,《南京社会科学》专辑(2001年)。
181、《反思我们的三个错觉》,与文军合作,《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82、《The Upgrading of the Functions of Chinese Urban Community Services: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韩中日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韩国光州),2001年11月,收入《地域开发研究》2001年第12期。
183、《中介组织参与再就业培训项目模式研究》,与李弘毅合作,收入《社会政策: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唐钧主编,华夏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编著以下著作:
184、《国情与省情》,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185、《中国研究生院设置与建设的研究》,副主编(主编为陈子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186、参编《跨世纪中国社会学——回顾与瞻望》,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2002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187、《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数理测定方法》,与刘松涛合作,《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88、《梁漱溟工业化思想研究》,与崔效辉合作,《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89、《在调整中提高学科水平》,与刘虹合作,《高教研究与探索》2002年第1期。
190、《影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非经济因素分析》,与赵海林合作,《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191、《家族企业、家族文化、社会信任》,与王毅杰合作,《学海》2002年第3期。
192、《发达国家抢占国际教育市场的目的和策略》,与潘金洪合作,《江苏高教》2002年第4期。
193、《转型社会腐败根源的社会学分析》,与曹海林合作,《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94、《社会转型与人际关系结构的变化》,与周建国合作,《江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195、《强化研究生培养单位自我评估的实践与思考》,《全国第四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术会议论文集》(江苏南京),2002年10月。
196、《忆恩师胡福明》,收入《思想的力量——哲学家胡福明》,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197、《我们的四个误区及其反思》,与文军合作,收入《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2001,济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编著以下著作和教材:
198、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199、主编《社会保障与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200、参编《环境伦理学》,许鸥咏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
201、《网络与社会交往》,与鲁兴虎、曹俊、严新明合作。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2003年
获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称号。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202、《网络社会控制的悖论》,与严新明合作,《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2期。
203、《网络社会交往主体的人性假设》,与严新明合作,《淮阴师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04、《中美西部开发之比较》,与严新明合作,《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
205、《流动农民职业获得途径及其影响因素》,与王毅杰合作,《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206、《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人人享有健康》,收入《医疗保障:第二届两岸五地社会保障学术研讨会》,澳门社会保障学会出版,2003年5月。
编著以下教材:
207、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2004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208、《中国当前腐败现象根源的社会学分析》,收入《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209、《流动农民社会支持网探析》,与王毅杰合作,《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210、《论发展的可能性和条件》,与李显波合作,《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4年第8期。
211、《社会转型期有关NGO若干问题的探讨》,与薛亚利合作,《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212、《公民道德建设要把握三个着力点》,与李一合作,《理论学刊》2004年第6期。
213、《“现代化”概念及其内涵》,与崔效辉合作,《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14、《忆恩师孙伯揆》,收入《探索与反思——哲学家孙伯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215、《孙中山均富思想与当代社会公平观》,《第七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台北),2004年3月。
216、《社区保障: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与张海波合作,收入《社会保障探索》,澳门社会保障学会出版,2004年11月。
2005年
“瞄准国际前沿,优化课程结构,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实践”,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217、《社会转型、职业女性与社会支持》,与聂春雷合作,《思想战线》2005年第2期。
218、《社区保障: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与张海波合作,《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5年第8期。
219、《进入学习型社会之路》,《江苏自学考试》2005年第3期。
220、《构建和谐社会:协调利益,优化结构》,《学术界》2005年第6期。
221、《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与张海波合作,《社会》2005年第6期。
222、《“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的再认识》,《南京师大学报》2005年第6期,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并入选“推进和谐社会与和谐社区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上海),2005年。
223、《协调利益,优化结构,构建和谐社会》,《南京社会科学》专辑(2005年)。
224、《“地方合作主义”中的权力“越位”》,与杨光飞合作,《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25、《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公共管理模式的借鉴之探析》,与李显波合作,收入《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一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226、《正确改革观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与社会问题的化解》,收入《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二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227、《东方社会保障学的管理思想基础》,与夏宗明合作,入选“社会保障国际论坛: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障”(中国北京),2005年。
编著以下著作:
228、独著《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229、《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一辑,与张鸿雁合作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230、《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二辑,与张鸿雁合作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三、主要学术获奖:
1、“加强课程建设,量化科研指标,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研究生培养和学位管理的实践”,2001年5月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2、“加强课程建设,量化科研指标,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研究生培养和学位管理的实践”,2001年2月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3、1997年被评为江苏省高级专家"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4、1995年12月获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5、1995年5月获全国报纸宣传研究会颁发的短文三等奖。
6、1995年2月获江苏省教育委员会颁发的江苏省普通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7、1994年7月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苏省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8、1993年12月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解放军总政治部、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的毛泽东生平和思想学术讨论会入选论文奖。
9、1993年获校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奖。
10、1993年获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11、1988年、1992年两次获校优秀教学奖两次。
12、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3、1988年12月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颁发的优秀论文奖。
14、1988年获校青年优秀论文奖。
15、1986年8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光明日报社联合颁发的全国中青年优秀论文奖。
16、1985年2月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苏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7、“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2003年获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称号。
18、“瞄准国际前沿,优化课程结构,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实践”,2005年1月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四、主持完成和承接的科研项目:
1、“社会改革控制论”,江苏省七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
2、“中国社会控制研究”,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
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规范建设”,江苏省八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4、“江苏主要产品市场竞争力研究”,江苏省1995——1996年重大软科学研究项目。
5、“社会转型时期城乡贫困标准线的测定”,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项目。
6、“科技创新的社会认同”,江苏省2000年软科学研究项目。
7、“网络对社会交往行为的影响”,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01BSH010)。
8、“南京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和救助机制研究”,南京市2002年软科学研究项目。
9、“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研究”,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十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
10、“中国研究生院设置与建设研究”,国务院学位办重大研究项目。
11、“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农民与郊区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研究”,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04BSH034)。
12、“江苏省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研究”,江苏省教育厅研究项目,2001年。
13、“研究生培养单位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导师互聘机制的研究”,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项目,2002年。
14、“江苏防范重大社会风险预警研究”,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05EYA009),2005年。
15、“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项目(06&ZD025),2006年。
16、“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6JJD840010),2006年。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江苏的成功实践”,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08WTA001-4),2008年。
童星老师教学评价(0条)
沟通交流、共同成长。欢迎您参与评论留言!
童星留言请在下面的评论框中输入您想说的话:)
我要评论(500字以内)
提示:请登录后提交!登录 快速注册
更多>>同院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