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周游游老师介绍
周游游,男,汉族,博士、研究员,“九三”学社成员,广西师范学院自然地理学学科带头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岩溶》编委、英文审改,中国洞穴学会会员,中国海洋学会会员。
1978-1982年就读于南京大学,获自然地理学学士学位;1985-1988年就读于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6-1999年就读于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82年-1985年在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任助理研究员;1988年-2001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员;2001年4月至今,在广西师范学院任教师。
博采众长 业精于勤
周游游博士在南京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博士期间,先后直接师从于俞锦标教授、任美锷院士、包浩生教授、国土资源部研究员袁道先院士等,他勤奋好学,悉心钻研,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各级学业,为其日后的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他深入辽、晋、陕、滇、黔、湘、鄂、粤、琼、桂等省区和南海、渤海、黄海、东海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
周游游博士先后参加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部级项目8项;撰写专著2部;完成科研报告6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荣获省部级个人科技成果二等奖、四等奖各一次。2005年牵头申报广西师范学院自然地理学硕士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成功。
周游游博士富有创新精神,他长期从事亚热带喀斯特山地研究,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1、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先天脆弱的主要原因在于所处的地貌演化阶段是侵蚀切割最为强烈的青、壮年阶段,加之气候湿润多雨,故受流水侵蚀切割作用强烈,水土流失极易发生。由于溶蚀作用非常强烈,故大气降水向地下转化迅速,形成独特的喀斯特干旱。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土壤覆盖在坚硬的可溶岩基底上,其岩土之间的亲和力和粘着力很差,故土层极不稳定,易发生水土流失和土层整体滑移而使基岩裸露。因此,一旦植被遭破坏或开垦耕种,便迅速发生石漠化。
2、喀斯特山区的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必须同步进行,协调发展。这首先需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通过合理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最终将中国亚热带喀斯特山区建立成以风景旅游、疗养度假等第三产业和名优特产品及林业产品、能源生产为主的生态经济体系。其中大农业发展的方向应是建立集生态环境改善、名优特产品生产于一体的特产型生态产业体系。
3、中国亚热带喀斯特山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含大量非可溶岩夹层的喀斯特“化”山地,其面积占传统概念中在纯质、厚层可溶岩基础上形成的喀斯特山区的80%~90%左右。因此,对亚热带喀斯特山区的研究应充分重视非可溶岩夹层的作用。非可溶岩出露的面积或出露的比例对区域的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自然景观、环境和生态系统特征非常重要。
4、与喀斯特丘陵高平原和峰林或孤峰平原和非可溶岩山区有较大的差异,中国喀斯特山区的自然资源存在三个优势和一个劣势:①在多变的小生境条件下形成了生物多样性很高的生态系统。因此,名特优林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②地处高原向丘陵、平原过渡的斜坡地带,落差极大,加之降水量大,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③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面积最大的亚热带喀斯特山区,加上气候宜人、山川秀丽,又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探险和喀斯特研究、教学资源。上述三方面是该区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④宜农耕地资源十分匮乏,仅占总面积的10%左右,粮食问题将长期难以自给自足。
5、与非可溶岩形成的低、中山和丘陵不同,喀斯特山区以钙质土为主形成的土地上修建的梯地从表面上看减轻了水土流失,但还没有研究证明这对农作物所必须的水肥流失的控制作用如何。但在许多情况下,修筑梯地对土地旱情的缓解作用微乎其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梯地对水分及水溶性成分的保持作用很小。而土壤养分的流失,可导致与表土侵蚀一样的土壤或土地退化。因此,喀斯特山区以钙质土为主形成的土地上修建的梯地的生态效益,尤其是对水肥流失的控制作用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6、从宏观研究向微观发展,使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亚热带喀斯特山地的生态建设应当与生态因子的耦合特征结合起来。
爱岗敬业 情系教育
在潜心科研的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周游游博士爱岗敬业,尽心尽责。从2001年4月到广西师范学院工作以来,他以自己渊博的知识、乐观的态度、敏捷睿智的思维、真诚的为人、幽默的谈吐,为一届又一届学生诠释着“老师”这个平凡而伟大称号的丰富内涵。
他注重吸收国内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进行教学教法的改革创新。数年来,周游游博士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课达12门之多,几乎涵盖了地(理)学所有重要的基础课程。他认真备课、耐心讲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中国自然地理》的本科教学中采用中英双语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周游游博士还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为了更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周游游博士独立承担了自然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地貌学等学科的野外实习工作。在实习过程中,他耐心指导学生细致观察、深入思考,了解现象、认识本质,久而久之,书本的知识活了,学生的思路宽了。很多学生深切的感慨:实习比学习课本知识更容易理解,掌握的也更好。
周游游博士先后指导过旅游地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开发、土地利用规划、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水文地质等多个学科的学士和硕士论文。在他的严格要求和精心指导下,多位同学在国内不同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1978-1982年就读于南京大学,获自然地理学学士学位;1985-1988年就读于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6-1999年就读于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82年-1985年在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任助理研究员;1988年-2001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员;2001年4月至今,在广西师范学院任教师。
博采众长 业精于勤
周游游博士在南京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博士期间,先后直接师从于俞锦标教授、任美锷院士、包浩生教授、国土资源部研究员袁道先院士等,他勤奋好学,悉心钻研,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各级学业,为其日后的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他深入辽、晋、陕、滇、黔、湘、鄂、粤、琼、桂等省区和南海、渤海、黄海、东海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
周游游博士先后参加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部级项目8项;撰写专著2部;完成科研报告6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荣获省部级个人科技成果二等奖、四等奖各一次。2005年牵头申报广西师范学院自然地理学硕士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成功。
周游游博士富有创新精神,他长期从事亚热带喀斯特山地研究,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1、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先天脆弱的主要原因在于所处的地貌演化阶段是侵蚀切割最为强烈的青、壮年阶段,加之气候湿润多雨,故受流水侵蚀切割作用强烈,水土流失极易发生。由于溶蚀作用非常强烈,故大气降水向地下转化迅速,形成独特的喀斯特干旱。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土壤覆盖在坚硬的可溶岩基底上,其岩土之间的亲和力和粘着力很差,故土层极不稳定,易发生水土流失和土层整体滑移而使基岩裸露。因此,一旦植被遭破坏或开垦耕种,便迅速发生石漠化。
2、喀斯特山区的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必须同步进行,协调发展。这首先需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通过合理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最终将中国亚热带喀斯特山区建立成以风景旅游、疗养度假等第三产业和名优特产品及林业产品、能源生产为主的生态经济体系。其中大农业发展的方向应是建立集生态环境改善、名优特产品生产于一体的特产型生态产业体系。
3、中国亚热带喀斯特山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含大量非可溶岩夹层的喀斯特“化”山地,其面积占传统概念中在纯质、厚层可溶岩基础上形成的喀斯特山区的80%~90%左右。因此,对亚热带喀斯特山区的研究应充分重视非可溶岩夹层的作用。非可溶岩出露的面积或出露的比例对区域的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自然景观、环境和生态系统特征非常重要。
4、与喀斯特丘陵高平原和峰林或孤峰平原和非可溶岩山区有较大的差异,中国喀斯特山区的自然资源存在三个优势和一个劣势:①在多变的小生境条件下形成了生物多样性很高的生态系统。因此,名特优林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②地处高原向丘陵、平原过渡的斜坡地带,落差极大,加之降水量大,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③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面积最大的亚热带喀斯特山区,加上气候宜人、山川秀丽,又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探险和喀斯特研究、教学资源。上述三方面是该区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④宜农耕地资源十分匮乏,仅占总面积的10%左右,粮食问题将长期难以自给自足。
5、与非可溶岩形成的低、中山和丘陵不同,喀斯特山区以钙质土为主形成的土地上修建的梯地从表面上看减轻了水土流失,但还没有研究证明这对农作物所必须的水肥流失的控制作用如何。但在许多情况下,修筑梯地对土地旱情的缓解作用微乎其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梯地对水分及水溶性成分的保持作用很小。而土壤养分的流失,可导致与表土侵蚀一样的土壤或土地退化。因此,喀斯特山区以钙质土为主形成的土地上修建的梯地的生态效益,尤其是对水肥流失的控制作用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6、从宏观研究向微观发展,使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亚热带喀斯特山地的生态建设应当与生态因子的耦合特征结合起来。
爱岗敬业 情系教育
在潜心科研的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周游游博士爱岗敬业,尽心尽责。从2001年4月到广西师范学院工作以来,他以自己渊博的知识、乐观的态度、敏捷睿智的思维、真诚的为人、幽默的谈吐,为一届又一届学生诠释着“老师”这个平凡而伟大称号的丰富内涵。
他注重吸收国内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进行教学教法的改革创新。数年来,周游游博士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课达12门之多,几乎涵盖了地(理)学所有重要的基础课程。他认真备课、耐心讲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中国自然地理》的本科教学中采用中英双语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周游游博士还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为了更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周游游博士独立承担了自然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地貌学等学科的野外实习工作。在实习过程中,他耐心指导学生细致观察、深入思考,了解现象、认识本质,久而久之,书本的知识活了,学生的思路宽了。很多学生深切的感慨:实习比学习课本知识更容易理解,掌握的也更好。
周游游博士先后指导过旅游地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开发、土地利用规划、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水文地质等多个学科的学士和硕士论文。在他的严格要求和精心指导下,多位同学在国内不同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周游游老师相关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