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张树安老师介绍
出生年月 1962.4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教授 电 话 0411-87656247
学 位 硕士 职 务 教务处副处长 传 真
所在院系 经济管理学院/ 教务处
E-mail zsa@dlnu.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大连开发区辽河西路18号大连民族学院(116600)
研究方向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管理
二、教学情况
(一)讲授的主要课程
1.2007-2008学年第2学期,西方宏观经济学,基础课,3学时/周,2006级,125人
2.2007-2008学年第1学期,西方微观经济学,基础课,4学时/周,2005级,125人
3.2006-2007学年第2学期,西方宏观经济学,基础课,3学时/周,2005级,128人
4.2006-2007学年第1学期,西方微观经济学,基础课,4学时/周,2005级,128人
5.2005-2006学年第1学期,西方宏观经济学,基础课,4学时/周,2004级,66人。
6.2005-2006学年第2学期,西方微观经济学,基础课,4学时/周,2004级,66人。
7.2004-2005学年第1学期,西方宏观经济学,基础课,4学时/周,2003级,140人。
8.2004-2005学年第2学期,西方微观经济学,基础课,3学时/周,2003级,140人。
9.2003-2004学年第2学期,发展经济学,专业基础课,3学时/周,2001级,66人。
10.2003-2004学年第1学期,西方微观经济学,基础课,4学时/周,2002级,138人。
(二)实践性教学:
1.2007-2008学年第2学期,毕业论文,经济学专业,2004级, 4人。
2.2006-2007学年第2学期,毕业论文,经济学/国际贸易专业,2003级, 9人。
3.2005-2006学年第2学期,毕业论文,经济学专业,2002级, 10人。
4.2004-2005学年第2学期,毕业论文,经济学专业,2001级, 10人。
5.2003-2004学年第2学期,毕业论文,经济学专业,2000级, 10人。
三、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教学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专业规范标专业管理及专业评估的研究与实践》2007年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课题。
2.《教学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专业规范标准、专业管理及专业评估的研究与实践》2006年,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3.《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教务管理系统的创建与实施》,大连民族学院,2005年,校级重点招标项目。
4.《教学型本科民族院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大连民族学院,2004年校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
四、教学研究论文:
1.“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与举措——以《西方经济学》为例”,《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教学型民族高校“五位一体”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经济师》,2006年9月;
3.“教学型民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华成功教育》, 2005年第4期;
4.“教学型民族高校“五位一体”体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增刊 ;
5. “关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经济学思考”,《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五、教学表彰/奖励:
1.“普通高校本科渗透式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获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普通高校本科渗透式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获辽宁省第五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3.2005-2006学年第1学期,《西方微观经济学》获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A级)称号;
4.2003-2004学年第1学期,《西方微观经济学》获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A级)称号;
5.2007年,《西方经济学》获学校“精品课程”称号;
6.2004-2005学年第1学期,《发展经济学》获学校“优秀课程”称号;
六、学术研究课题:
1.“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区域协作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5BJL070),2005年度,第一参与人,论文已在核心期刊发表;
2. “辽宁省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国家民委课题,2004年,第二参与人,论文已发表;
3.“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国家民委课题,2003年,第二参与人,论文已发表;
七、学术论文:
1.“大东北经济区域协作的可行性研究”,《经济问题探索》(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独立作者,2007年第7期;
2. “浙江经验对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福建论坛》(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第一作者,2005年第2期;2005年6月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C3《管理科学》全文转载;
3. “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市场导向和政府行为”,《经济问题探索》(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独立作者,2005年第7期;
4. “辽宁民族地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比较研究”,《满族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民族学类核心期刊),独立作者,2005年第1期;
5.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化中农村城市化问题新探”,《农村经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独立作者,2005年第6期;
6. “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模型新探”,《经济问题探索》(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7年8月。
7.“科学发展观与民族地区人口可持续发展” ,《经济问题探索》(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9月。
8.“二元结构下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探析”,《内蒙古大学学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5年3月。
9.“论草原生态系统中人畜平衡和畜草平衡”,《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0. “从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部合作角度构建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1. “内蒙古流动人口问题分析”,《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8月。
12.“‘愚公移民’—西部地区城市化的现实选择”,《科学管理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10月。
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三农’问题解析”,《经济 问 题 探 索》(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10月。
14.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3月。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集体经济成功模式分析”,《经济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12月。
八、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新经济下对东北传统产业调整的探索 ” 辽宁省科协二等优秀论文 ,独立作者,2001-12;
2.“全新背景下沿海开发区二次创业所面临的问题”,辽宁省社科联论文一等奖,独立作者,2001年6月;
九、课程负责人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课程负责人张树安教授从事经济学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23年,经历了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的2个阶段,始终没有离开民族高等教育。先是在内蒙古财经学院执教15年,后来在大连民族学院任教8年,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热爱教学工作,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2004年到教务处任副处长,同时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认为研究性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永恒的主题,是贯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原则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主要方法。首先,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教学研究永远不会结题。因为学生是流动的,每一届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上好这门课,就必须研究面向对象的变化,提出并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对于民族院校来说,生源质量的动态性更加明显,不同民族的学生文化背景的差异、入学基础的参差不齐、思维方法的多样性等等现象的存在,更需要教师研究教与学的课题。其次,教学本身就是传播先进的文化,教师的责任就是将理论经典与学科前沿融为一体,在课堂上通过语言和行为艺术传播给学生。第三,上课又是一种艺术,教师必须崇尚师德,追求理念。何者为师?师者应该既有道德,又有学问。既是经师,又是人师。教师一定要以敬业和奉献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学生为本,“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最后,教学必须真情地投入,要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子弟。多年的教学实践,用真心、爱心、责任心赢得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每学期学生的评教分数均保持在90分以上,其中2次获得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教授 电 话 0411-87656247
学 位 硕士 职 务 教务处副处长 传 真
所在院系 经济管理学院/ 教务处
E-mail zsa@dlnu.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大连开发区辽河西路18号大连民族学院(116600)
研究方向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管理
二、教学情况
(一)讲授的主要课程
1.2007-2008学年第2学期,西方宏观经济学,基础课,3学时/周,2006级,125人
2.2007-2008学年第1学期,西方微观经济学,基础课,4学时/周,2005级,125人
3.2006-2007学年第2学期,西方宏观经济学,基础课,3学时/周,2005级,128人
4.2006-2007学年第1学期,西方微观经济学,基础课,4学时/周,2005级,128人
5.2005-2006学年第1学期,西方宏观经济学,基础课,4学时/周,2004级,66人。
6.2005-2006学年第2学期,西方微观经济学,基础课,4学时/周,2004级,66人。
7.2004-2005学年第1学期,西方宏观经济学,基础课,4学时/周,2003级,140人。
8.2004-2005学年第2学期,西方微观经济学,基础课,3学时/周,2003级,140人。
9.2003-2004学年第2学期,发展经济学,专业基础课,3学时/周,2001级,66人。
10.2003-2004学年第1学期,西方微观经济学,基础课,4学时/周,2002级,138人。
(二)实践性教学:
1.2007-2008学年第2学期,毕业论文,经济学专业,2004级, 4人。
2.2006-2007学年第2学期,毕业论文,经济学/国际贸易专业,2003级, 9人。
3.2005-2006学年第2学期,毕业论文,经济学专业,2002级, 10人。
4.2004-2005学年第2学期,毕业论文,经济学专业,2001级, 10人。
5.2003-2004学年第2学期,毕业论文,经济学专业,2000级, 10人。
三、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教学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专业规范标专业管理及专业评估的研究与实践》2007年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课题。
2.《教学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专业规范标准、专业管理及专业评估的研究与实践》2006年,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3.《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教务管理系统的创建与实施》,大连民族学院,2005年,校级重点招标项目。
4.《教学型本科民族院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大连民族学院,2004年校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
四、教学研究论文:
1.“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与举措——以《西方经济学》为例”,《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教学型民族高校“五位一体”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经济师》,2006年9月;
3.“教学型民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华成功教育》, 2005年第4期;
4.“教学型民族高校“五位一体”体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增刊 ;
5. “关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经济学思考”,《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五、教学表彰/奖励:
1.“普通高校本科渗透式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获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普通高校本科渗透式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获辽宁省第五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3.2005-2006学年第1学期,《西方微观经济学》获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A级)称号;
4.2003-2004学年第1学期,《西方微观经济学》获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A级)称号;
5.2007年,《西方经济学》获学校“精品课程”称号;
6.2004-2005学年第1学期,《发展经济学》获学校“优秀课程”称号;
六、学术研究课题:
1.“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区域协作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5BJL070),2005年度,第一参与人,论文已在核心期刊发表;
2. “辽宁省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国家民委课题,2004年,第二参与人,论文已发表;
3.“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国家民委课题,2003年,第二参与人,论文已发表;
七、学术论文:
1.“大东北经济区域协作的可行性研究”,《经济问题探索》(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独立作者,2007年第7期;
2. “浙江经验对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福建论坛》(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第一作者,2005年第2期;2005年6月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C3《管理科学》全文转载;
3. “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市场导向和政府行为”,《经济问题探索》(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独立作者,2005年第7期;
4. “辽宁民族地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比较研究”,《满族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民族学类核心期刊),独立作者,2005年第1期;
5.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化中农村城市化问题新探”,《农村经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独立作者,2005年第6期;
6. “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模型新探”,《经济问题探索》(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7年8月。
7.“科学发展观与民族地区人口可持续发展” ,《经济问题探索》(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9月。
8.“二元结构下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探析”,《内蒙古大学学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5年3月。
9.“论草原生态系统中人畜平衡和畜草平衡”,《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0. “从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部合作角度构建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1. “内蒙古流动人口问题分析”,《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8月。
12.“‘愚公移民’—西部地区城市化的现实选择”,《科学管理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10月。
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三农’问题解析”,《经济 问 题 探 索》(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10月。
14.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3月。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集体经济成功模式分析”,《经济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12月。
八、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新经济下对东北传统产业调整的探索 ” 辽宁省科协二等优秀论文 ,独立作者,2001-12;
2.“全新背景下沿海开发区二次创业所面临的问题”,辽宁省社科联论文一等奖,独立作者,2001年6月;
九、课程负责人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课程负责人张树安教授从事经济学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23年,经历了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的2个阶段,始终没有离开民族高等教育。先是在内蒙古财经学院执教15年,后来在大连民族学院任教8年,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热爱教学工作,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2004年到教务处任副处长,同时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认为研究性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永恒的主题,是贯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原则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主要方法。首先,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教学研究永远不会结题。因为学生是流动的,每一届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上好这门课,就必须研究面向对象的变化,提出并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对于民族院校来说,生源质量的动态性更加明显,不同民族的学生文化背景的差异、入学基础的参差不齐、思维方法的多样性等等现象的存在,更需要教师研究教与学的课题。其次,教学本身就是传播先进的文化,教师的责任就是将理论经典与学科前沿融为一体,在课堂上通过语言和行为艺术传播给学生。第三,上课又是一种艺术,教师必须崇尚师德,追求理念。何者为师?师者应该既有道德,又有学问。既是经师,又是人师。教师一定要以敬业和奉献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学生为本,“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最后,教学必须真情地投入,要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子弟。多年的教学实践,用真心、爱心、责任心赢得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每学期学生的评教分数均保持在90分以上,其中2次获得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
张树安老师相关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