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谢建文老师介绍
男,生于1964年9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
学历教育/进修与访学:
1980.09-1984.07武汉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1993.09-1996.06武汉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99.09-2002.06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文学博士学位;
1992.01-1993.01长江大学青年教师高级英语培训班;
1998.08-1999.01歌德学院北京分院教师研讨班;
1999.06-09,2006.07-08DAAD研究奖学金(海德堡大学;比勒菲尔德大学);2001.04-2002.03DAAD中德博士联合培养奖学金(海德堡大学);
2008.07-08德国巴符州科研、文化交流奖学金(海德堡大学)。
工作简历:
1984年大学毕业后,曾任教长江大学与湘潭大学;
2002年以来,任教上外德语系。
课程教学:
曾开设本科生课程:写作、阅读、德国文学史与文学作品分析;现分别为本科生、硕/博士生开设:基础德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德语翻译理论和接受美学研究等。
研究方向:
现、当代德语文学与文学理论
科研项目:
独立承担或主持校级社科项目、教育部科研课题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主持校级教改课题1项;承担省级精品课程1门(主讲教师)。
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德语后现代文学研究”(主持人)在研。
主要科研成果:
学术专著:《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明批判——博托·施特劳斯作品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
编/译著:词典2部(参编/副主编);文学译著6部(含合译),中、短篇小说和文学随笔翻译5篇。
文章/译文:在《中国比较文学》与《国外油气储运》多种学术期刊上,发表书评与科技论文译文等,30篇。
学术论文: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和《中国比较文学》等学术期刊与论文集中,发表文学论文30余篇。其中,人大复印和AHCI等收录6篇。
主要论文篇目:
1、博托·施特劳斯及其《年轻人》(《外国文学评论》1997/3,49-54);
2、七、八十年代德语小说综论(《外国文学研究》1998/2,125-128;人大复印《外国文学研究》1998/8全文转载);
3、站在历史的交接点上:统一前后的德国文学(《湖南文学》1998/6,70-73);
4、抹不掉的存在:东德文学的流变(《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2,第1作者,53-55);
5、卡夫卡与弗里施笔下的中国长城(《中国比较文学》2001/3,112-123;人大复印《外国文学研究》2001/11全文转载);
6、WiewirdDerjungeMannvonBothoStrausserz?hlt?(《文学之路——中德语言文学文化研究》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293-307);
7、博托·斯特劳斯的语言意识(《外语研究》2003/6,3-7);
8、精英、批判与回溯(《德意志思想评论》2003/1,318-336);
9、语言的强制:《卡斯帕尔》的意味(《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6,23-28);
10、作为能指的气味:对聚斯金德《香水》的一种解读(《外语研究》2005/1,第1作者,59-63);
11、德国文学中的后现代印痕(《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86-89+117;人大复印《外国文学研究》2005/8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网·学术论文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
12、发现者对失落意义的追寻:论兰斯迈尔《最后的世界》(《外国文学研究》2006/3,84-93;人大复印《外国文学研究》2006/10全文转载);
13、论德国浪漫派对施特劳斯诗学观和创作主题的影响(《外语研究》2007/2,71-75);
14、幸存于幸存之中:小说《给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祷告》的解析(《当代外国文学》2007/4,第2作者,82-87);
15、记忆与重构:论兰斯迈尔《冰雪与黑暗的恐惧》(《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4,92-97);
16、颜色的象征意涵:试析德语作家特拉克尔诗作中的白色[《海南大学学报》(人社科版)2009/1,第2作者,96-100];
17、神话重述:论《奥德赛》背景前的《伊塔刻》(《中国比较文学》2009/2);
18、个体存在的状态:试析洛特的交往之难(将刊《外国文学研究》2009/3)。
科研与教学奖励:
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第四届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996年);湖南省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1997年);“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二等奖(2001年);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申银万国教学科研奖”二等奖(2006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九届“科研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2007年)。
联系方式:xjianwen@126.com
学历教育/进修与访学:
1980.09-1984.07武汉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1993.09-1996.06武汉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99.09-2002.06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文学博士学位;
1992.01-1993.01长江大学青年教师高级英语培训班;
1998.08-1999.01歌德学院北京分院教师研讨班;
1999.06-09,2006.07-08DAAD研究奖学金(海德堡大学;比勒菲尔德大学);2001.04-2002.03DAAD中德博士联合培养奖学金(海德堡大学);
2008.07-08德国巴符州科研、文化交流奖学金(海德堡大学)。
工作简历:
1984年大学毕业后,曾任教长江大学与湘潭大学;
2002年以来,任教上外德语系。
课程教学:
曾开设本科生课程:写作、阅读、德国文学史与文学作品分析;现分别为本科生、硕/博士生开设:基础德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德语翻译理论和接受美学研究等。
研究方向:
现、当代德语文学与文学理论
科研项目:
独立承担或主持校级社科项目、教育部科研课题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主持校级教改课题1项;承担省级精品课程1门(主讲教师)。
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德语后现代文学研究”(主持人)在研。
主要科研成果:
学术专著:《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明批判——博托·施特劳斯作品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
编/译著:词典2部(参编/副主编);文学译著6部(含合译),中、短篇小说和文学随笔翻译5篇。
文章/译文:在《中国比较文学》与《国外油气储运》多种学术期刊上,发表书评与科技论文译文等,30篇。
学术论文: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和《中国比较文学》等学术期刊与论文集中,发表文学论文30余篇。其中,人大复印和AHCI等收录6篇。
主要论文篇目:
1、博托·施特劳斯及其《年轻人》(《外国文学评论》1997/3,49-54);
2、七、八十年代德语小说综论(《外国文学研究》1998/2,125-128;人大复印《外国文学研究》1998/8全文转载);
3、站在历史的交接点上:统一前后的德国文学(《湖南文学》1998/6,70-73);
4、抹不掉的存在:东德文学的流变(《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2,第1作者,53-55);
5、卡夫卡与弗里施笔下的中国长城(《中国比较文学》2001/3,112-123;人大复印《外国文学研究》2001/11全文转载);
6、WiewirdDerjungeMannvonBothoStrausserz?hlt?(《文学之路——中德语言文学文化研究》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293-307);
7、博托·斯特劳斯的语言意识(《外语研究》2003/6,3-7);
8、精英、批判与回溯(《德意志思想评论》2003/1,318-336);
9、语言的强制:《卡斯帕尔》的意味(《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6,23-28);
10、作为能指的气味:对聚斯金德《香水》的一种解读(《外语研究》2005/1,第1作者,59-63);
11、德国文学中的后现代印痕(《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86-89+117;人大复印《外国文学研究》2005/8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网·学术论文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
12、发现者对失落意义的追寻:论兰斯迈尔《最后的世界》(《外国文学研究》2006/3,84-93;人大复印《外国文学研究》2006/10全文转载);
13、论德国浪漫派对施特劳斯诗学观和创作主题的影响(《外语研究》2007/2,71-75);
14、幸存于幸存之中:小说《给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祷告》的解析(《当代外国文学》2007/4,第2作者,82-87);
15、记忆与重构:论兰斯迈尔《冰雪与黑暗的恐惧》(《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4,92-97);
16、颜色的象征意涵:试析德语作家特拉克尔诗作中的白色[《海南大学学报》(人社科版)2009/1,第2作者,96-100];
17、神话重述:论《奥德赛》背景前的《伊塔刻》(《中国比较文学》2009/2);
18、个体存在的状态:试析洛特的交往之难(将刊《外国文学研究》2009/3)。
科研与教学奖励:
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第四届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996年);湖南省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1997年);“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二等奖(2001年);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申银万国教学科研奖”二等奖(2006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九届“科研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2007年)。
联系方式:xjianwen@126.com
谢建文老师相关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