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我要添加在此添加教师信息
按拼音查找大学老师
abc(ch)defghijklmnopqrs(sh)tuvwxyz(zh)
汪世华
5.0我来评喜爱度
所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
所在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所在地区:福建
所在城市:福州
评论次数:0条  我要评论
本页网址:http://teacher.cucdc.com/laoshi/2339006.html
汪世华老师介绍
汪世华,男,生于1976年,陕西镇巴人,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福建农林大学优秀教师。现为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任生物工程系副主任。
主要从事分子免疫学和分子酶工程方面的研究。从事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单链抗体(scFv)和疫苗的制备,以及基于这些抗体的生物毒素和病原微生物的快速高灵敏度检测与诊断(免疫检测和芯片检测),毒素致病机理、微生物病害免疫防治、肿瘤免疫和蛋白组学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从事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分离纯化、克隆表达、体外分子进化、结构功能及其应用等研究。
目前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4项项目(含教学改革项目),负责及参与科研项目4项。国内外期刊上共发表论文20篇,6篇被SCI收录,2篇获奖,被累计引用80多次。发表会议论文及摘要27篇,作大会及分会报告8次。主编教材1本、副主编1本,申请专利2项。主讲研究生学位课《分子生物学》、本科生专业核心课《蛋白质工程》和本科生专业选修课《免疫学》。美国化学学会(分析生物化学)会员,福建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农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共获奖和荣誉17项。
一、学习工作经历
1) 1994年9月-1998年7月,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系生物教育学专业,本科;
2) 1998年9月-2001年7月,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系微生物工程专业,硕士;
3) 2001年9月-2004年7月,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博士;
4) 2004年8月-2006年7月,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博士后/党支部书记;
5) 2006年8月-至今,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副教授(破格晋升)/副系主任/硕士生导师。
二、科研项目情况
1、第一主持的科研项目(14项)
1)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2007AA10Z430),2007-2010;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00325),2006-2008;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71400),2008-2010;
4) 第三十九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金资助项目(20060390183),2005-2007;
5) 全国项目博士后基金,2004-2006;
6) 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07Y0002),2007--2009;
7) 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2008;
8)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6J0054),2006-2008;
9) 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2005J017),2005-2007;
10) 福建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JA05240),2005-2007;
11) 福建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JB06115),2006-2007;
12) 福建农林大学人才基金,2004-2006;
13) 福建农林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05A05),2005-2007;
14) 福建农林大学第三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7),2007-2009。
2、第二主持、负责或实际参与的科研项目(4项)
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2CB513203),2002-2007;
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6CB910902),2006-2010;
3) 福建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05K030),2005-2007;
4) 福建农林大学第三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0),2007-2009。
3、已完成的科研项目情况(2项)
1) 完成省教委重点项目一项,该课题已验收鉴定,国内领先水平,排名第二;
2) 完成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已验收鉴定,国际先进水平。排名第二。
三、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1、发表研究论文代表作(共发表论文20篇,其中6篇被SCI收录)
1) Shi-Hua Wang, Ji-Kai Wen, Ya-Feng Zhou,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acillus anthracis by multiplex PCR on DNA chip.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SCI收录,影响因子3.251), 2004, 20 (4): 807-813;
2) Shi-Hua Wang, Ji-Bin Zhang, Zhi-Ping Zhang, et al. Construction of 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 (scFv) and biscFv-alkaline phosphatase fusion protein for detection of Bacillus anthracis. Analytical Chemistry (SCI收录,影响因子5.646), 2006, 78 (4): 997-1004;
3) Shi-Hua Wang, Xiao-Yu Du, Yu-Mo Huang, et al. Detection of Deoxynivalenol (DON) Based on a Single Chain Fragment Variable (scFv) of the Anti-DON Antibody.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SCI收录,影响因子2.068), 2007, 272(2): 214-219;
4) Shi H Wang, Cheng Zhang, Yan L Yang, et al. Screening of a high fibrinolytic enzyme producing strai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ibrinolytic enzyme produced from Bacillus subtilis LD-8547.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SCI收录,影响因子0.471), 2008, 24 (4): 475-482;
5) Shi-Hua Wang, Xiao-Yu Du, Ling Lin, et al.Zearalenone (ZEN) Detection by a Single Chain Fragment Variable (scFv) Antibody.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SCI收录,影响因子0.471), 2008, 1, epub;
6) Shi-Hua Wang, Miao Diao, Yan-Ling Yang, et al. Gene clone and expression of a fibrinolytic enzyme (FE) in Escherichia coli. Annals of Microbiology (SCI收录,影响因子0.427), 2008, 3, in press;
2、作与本研究相关大会及分会报告(共8次)
1) WANG Shi-hua. Preparation of scFv and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HrpA. 9th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invertebrate pathology and microbial control and 39th annual meeting of SIP. 2006, 8,Wuhan, China(国际会议);
2) Shi-Hua Wang, Cheng-De Liu, Zong-Hua Wang. Clone and expression of a TAP tag and serine protease fusion protein and its study in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9th Japan-China-Korea Joint Symposium in Enzyme Engineering, 2006, 29-29. Otsu, Japan(国际会议);
3) WANG Shi-hua. Preparation of scFv antibody against the bacterial protein HrpA. 2nd National Workshop on Nucleic Acid Vaccine and Immunology, 2005,3;
4) WANG Shi-hua. Application of enzyme labeled antibody in immunoassay.8th National Workshop on analytical microbiology. 2005,9;
5) 汪世华.木聚糖酶高产菌株的分离及酶的稳定性研究.第五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分会报告,2005年10月;
6) 汪世华.植酸酶的研究.第五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分会报告,2005年10月;
7) 汪世华.DON-ScFv在枯草芽孢杆菌中高效表达与分泌.中国生物工程学2006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生物反应器学术研讨会,2006年8月;
8) 汪世华.溶栓酶的分离纯化及其产业化初步研究.中国酶制剂及生物催化产品技术开发与产业化会议,2006年8月。
四、教学情况
1、主讲课程(共3门)
1) 《分子生物学》,研究生学位课,60学时,3学分;
2) 《蛋白质工程》,本科生专业核心课,40学时,2学分;
3) 《免疫学》,本科生专业选修课,40学时,2学分。
2、教学改革项目(共2项)
1)福建农林大学第三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蛋白质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37),主持,2007-2009;
2)国家理科基地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0137C4),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主持, 2005-2007。
3、主编或参编教材(主编1本,副主编1本)
1)汪世华主编.《蛋白质工程》.科学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2008年2月,第一版;
2)汪世华副主编,陈守文主编.《酶工程》.科学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2008年2月,第一版;
五、发明专利(2项)
1) 专利名称:基于单链抗体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检测方法及其试剂盒;申请号:200710008426.1;(排名第二);
2) 专利名称:基于单链抗体融合蛋白的夹心抗体芯片检测系统的构建方法;申 请 (专利) 号:200610019362.0;公 开 (公告) 号: CN1866022;公开日期;2006.11.22;(排名第六)。
六、奖励和荣誉(共17项)
1) 汪世华指导的本科生郑慧蓉等同学2007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
2) 汪世华获2006年“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3) 汪世华获2007年 “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4) 汪世华2006年当选为福建省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5) 汪世华主讲的研究生学位课《分子生物学》于2006年获福建省优质硕士学位课程(排名第二);
6) 汪世华获2005年度“中国农学会优秀论文”中文学术类二等奖;
7) 汪世华获“200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曁‘四个一百’活动”先进工作者;
8) 汪世华获2006年福建农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9) 汪世华获2006年福建农林大学“创建第九届省级文明学校先进个人”;
10) 汪世华指导的本科生连惠芗同学于2006年获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挑战杯”决赛二等奖;
11) 汪世华指导的本科生蔡奎山等同学于2007年获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
12) 汪世华获2007年福建农林大学“2005-2006年度工会工作积极分子”;
13) 汪世华获2007年生命科学学院第三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
14) 汪世华主讲的《蛋白质工程》课件获2007年福建农林大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一等奖;
15) 汪世华获2007福建农林大学获青年教师“最佳一节课”一等奖;
16) 汪世华获2007年福建农林大学优秀教师称号;
17) 汪世华获2007年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园丁奖。
七、参加学术团体
1) 美国化学学会(分析生物化学)会员;
2) 中国微生物学会农业微专业委员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3) 福建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
八、联系方式
工作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通信地址:福建·福州·金山·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350002;
电话:0591-83789492(O),13859091906(M);
传真:0591-83789352 ;
E-mail: wshyyl@sina.com
汪世华老师教学评价(0条)
沟通交流、共同成长。欢迎您参与评论留言!
汪世华留言请在下面的评论框中输入您想说的话:)
我要评论(500字以内)
提示:请登录后提交!登录 快速注册
更多>>同院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