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赵德利老师介绍
赵德利 ,1955年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祖籍山东莱西。1983年7月于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1988学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助教进修班学习研究生课程,1996-1997学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民间文化学者钟敬文先生研修文艺民俗学。1994年12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12月晋升教授。现为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主任,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小说学会理事,宝鸡文理学院“中青年优秀拔尖人才”。
赵德利教授长期从事写作教学,专长文艺民俗学理论和批评。曾讲授过“写作”、“文艺民俗美学”、“文学理论”、“民俗学”、“20世纪中国风俗文化小说研究”等课程。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把深奥的人文学理论转化为可以体验感悟的人生经验,授课受到学生欢迎,1999年被学院评为“教学能手”。
赵德利教授重视教学研究,善于从教研活动中捕捉和培育学术生长点,并成功地在文艺民俗理论与批评领域拓展出属于自己的科研领地。自1990年发表第一篇文艺民俗研究论文以来,他已在《文学评论丛刊》、《文艺争鸣》、《民族艺术》、《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2篇被《新华文摘》、5篇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1篇被《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和《北京大学学报》转摘,2篇入选同题文选;并获得首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出版《文艺民俗美学》、《回归民间》等专著3部,合作编著2部,书讯、书评散见于《文艺报》、《文学报》等报刊。
赵德利教授的学术研究立足民族民间文化,广泛吸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成果,形成了以民俗理论为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文艺民俗理论体系。他在全国率先提出民间权威审美理论,并将它运用于土匪审美和人物分析之中;首次把女神女巫概念移嫁女性形象批评中,使传统女性偶像的文化内涵得到新的批判性拓伸;第一次运用人生仪式理论分析五四、土改和寻根小说的民间文化特征,归纳出巫教、革命和世俗仪式的审美文化内涵;他对文艺与民俗同构理论的研究,对文艺民俗审美特征、家族小说母题模式的理论阐释,均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
近来,赵德利教授主持的省政府的科研项目“新时期陕西文学的民间文化研究”正在写作之中。
赵德利教授长期从事写作教学,专长文艺民俗学理论和批评。曾讲授过“写作”、“文艺民俗美学”、“文学理论”、“民俗学”、“20世纪中国风俗文化小说研究”等课程。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把深奥的人文学理论转化为可以体验感悟的人生经验,授课受到学生欢迎,1999年被学院评为“教学能手”。
赵德利教授重视教学研究,善于从教研活动中捕捉和培育学术生长点,并成功地在文艺民俗理论与批评领域拓展出属于自己的科研领地。自1990年发表第一篇文艺民俗研究论文以来,他已在《文学评论丛刊》、《文艺争鸣》、《民族艺术》、《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2篇被《新华文摘》、5篇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1篇被《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和《北京大学学报》转摘,2篇入选同题文选;并获得首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出版《文艺民俗美学》、《回归民间》等专著3部,合作编著2部,书讯、书评散见于《文艺报》、《文学报》等报刊。
赵德利教授的学术研究立足民族民间文化,广泛吸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成果,形成了以民俗理论为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文艺民俗理论体系。他在全国率先提出民间权威审美理论,并将它运用于土匪审美和人物分析之中;首次把女神女巫概念移嫁女性形象批评中,使传统女性偶像的文化内涵得到新的批判性拓伸;第一次运用人生仪式理论分析五四、土改和寻根小说的民间文化特征,归纳出巫教、革命和世俗仪式的审美文化内涵;他对文艺与民俗同构理论的研究,对文艺民俗审美特征、家族小说母题模式的理论阐释,均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
近来,赵德利教授主持的省政府的科研项目“新时期陕西文学的民间文化研究”正在写作之中。
赵德利老师相关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