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我要添加在此添加教师信息
按拼音查找大学老师
abc(ch)defghijklmnopqrs(sh)tuvwxyz(zh)
姜青春(姜照华)
5.0我来评喜爱度
所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所在院系:研究生院
所在地区:辽宁
所在城市:大连
评论次数:0条  我要评论
本页网址:http://teacher.cucdc.com/laoshi/1550938.html
姜青春(姜照华)老师介绍
姓名:姜青春(姜照华)
办公室电话:0411-84707292转12
电子邮箱地址:jiang_zhaohua@163.com
主要学历及工作经历:
1979.9-1983.7,沈阳工业学院机械工程系,本科学习
1983.7-1985.8, 哈尔滨第一机械制造厂, 工程技术人员(实习)
1985.9-1988.7,黑龙江社科院研究生部(攻读科技哲学硕士研究生)
1988.8-1997.11,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师,1994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教授
1998.6-1999.6,北京大学客座研究,承担世界银行“科技进步与中国区域不均衡增长”研究项目
1997.12-至今,大连理工大学教师 
研究领域(研究课题):
科技管理研究,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区域可持续发展
近7年来,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科技、新经济与全球化:中国的三重联动对策”(70041022)、“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模式与系统管理研究(79870080)”、“中德老工业基地技术进步-资源效率创新模式比较研究”以及“大连建设创新型城市研究”等、教育部及省市项目20多项
指导硕、博士生研究方向: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区域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出版著作和论文:
科技进步在经济中贡献率的测算方法与提高策略 1996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中国
J-system Reconstructability: A Formalized Study  本文被SCI和EI检索 2000.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neral System》
高科技、新经济与全球化:我国的对策
2001,1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的模式与类型 2000,2 《管理现代化》
知识密集型产品市场的经济学分析,2001,8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基于神经网络的大连经济增长预测 2001,6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CSH理论,2001,3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制度创新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2004,4 《开发研究》
知识进展、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2003,11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综合分析 2004,1 《软科学》
新经济增长模型与经济周期 2001,3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OECD国家知识增长动力模型与科技知识生产量的测算 2006,1 《科技管理研究》
日本式经济增长轨迹成因分析与展望 2006,3 《经济与管理研究》
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 2006,6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科技集聚地与中国区域科技集聚度实证研究 2007,4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知识生产函数与知识生产关系研究——以中国若干省市为例 2006,10 《情报杂志》
基于创新和投资能力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006,5 《经济经纬》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分配理论——对十五个国家的测算
2006,9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科研成果及所受奖励:
1.科技进步、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分配理论
科技进步、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问题是国际科技管理学与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目前流行的是以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但新增长理论并没有能克服生产函数法所固有的那些问题,也没有能包括制度等因素。姜照华从分配角度建立起包括科技、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制度和环境外部性等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这种模型方法是从收入分配和需求出发的,从而突破了原有从生产角度研究经济增长的方法。这种方法简洁适用,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知识内生、最优增长等新增长理论所具有的优点,属于原创性成果。并通过对美国、中国等15个国家的测算的验证,得到了经济实际的证实,这一理论模型已应用于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经济周期预测、知识产权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知识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等领域。并已应用于大连十一五规划、普兰店十一五规划、大连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等。《经济学动态》(2004,2)“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成因问题的研究综述”等,对姜照华多年来关于这方面的作了评价。
在这个方向上,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科技、新经济与全球化:中国的三重联动对策”。
2.生态城市建设标准与城市承载力研究
主要学术贡献、重要创新成果:2003-2004年在全国较早地以大连为例研究了生态足迹的测算和人口承载力问题。这一研究是与刘则渊老师合作进行的“生态城市评价标准”(研究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在学术界首次提出生态城市的建设标准)研究的继续。
科学价值或社会经济意义:可定量的评价生态城市的发展状态,科学的测算区域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的承载力。关于大连城市承载力的研究成果已被市政府采纳。
国内外同行专家评价:刘则渊、姜照华建立的“生态城市评价标准”先后已被25篇论文(包括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引用和评价,为国家制定生态城市建设标准提供了依据。王根生、史健洁、卢玲(镇江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等学者评价说 “国家环保总局提出的生态县市、省建设指标体系与刘则渊和姜照华设计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建设标准最接近”。2004年发表的“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生态承载力分析——以大连市为例”也已被引用多次。
在这个方向上,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与系统管理研究”。
3、基于GIS的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演化图景研究
区域科技GIS就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应用软件的二次开发来进行区域科技结构功能分析、预测、规划,以及进行科技——经济发展仿真和控制、决策。传统分析方法往往把区域科技看作是一个缺乏空间维的世界。区域科技GIS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出发来研究区域科技。GIS最关键的特性是它能够从空间角度出发表达、分析各种数据。使用GIS技术,一些存在于区域间的关系可以一目了然。可以借助GIS技术来确定科技活动的空间变化趋势,模拟仿真区域科技活动的空间变化。再结合传统的分析与决策方法,区域科技GIS就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角度来研究区域科技。
在这个研究方向上,目前申请者已建立起一系列的科技与经济的空间模型,包括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区域科技发展动力模型、区域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与效率模型、FDI与区域技术外溢等,这些模型发表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技进步与对策》等刊物上。
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德老工业基地“技术-资源效率”创新模式比较”。
在读硕士、博士人数:
12
已毕业硕士博士人数:
15
以上资料最后修改时间:
2007-7-17
姜青春(姜照华)老师教学评价(0条)
沟通交流、共同成长。欢迎您参与评论留言!
姜青春(姜照华)留言请在下面的评论框中输入您想说的话:)
我要评论(500字以内)
提示:请登录后提交!登录 快速注册
更多>>同院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