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000教师库中查找(输入学校名称或教师姓名)
我要添加在此添加教师信息
按拼音查找大学老师
abc(ch)defghijklmnopqrs(sh)tuvwxyz(zh)
王利荣
5.0我来评喜爱度
所在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所在院系:法学院
所在地区:重庆
所在城市:重庆
评论次数:1条  我要评论
本页网址:http://teacher.cucdc.com/laoshi/2525091.html
王利荣老师介绍
王利荣,女,湖南衡阳人。1981年至1985年就读于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1985年留校执教。1996年破格评聘为副教授,1998年受聘为刑法硕士生导师,2002年晋升为教授,从事刑法理论、刑罚学、犯罪学研究,现系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刑法教研室教师。先后出版个人专著两部,在《法学研究》、《中外法学》、《人文杂志》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先后主持、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完成最高人民检察院重点科研项目一项,获司法部科研成果一等奖一项,2000年、2001年两度获校突出科研成果津贴资助,2007年获校突出科研成果“世再奖”。
  她1974年开始上山下乡,在贵州当了整整三年知青;1977年1月,进入技校学习,实习期间在工厂给水能机擦锈;她从一名喜欢历史和中文的普通中学教师,成为法学殿堂的求知者,最后在刑法学领域里扎地生根,转为法学知识的传播者……王利荣教授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用王利荣教授自己的话说,是“骨子里极不安分”让她不断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这条心路上不懈努力。
  苦闷的知青和擦锈岁月 磨砺了她的意志
  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她和许多知青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挑粪、挖土、种红薯、栽秧等农活都得学着干。单调的生活让王利荣感到恐慌和彷徨,深深感到人不应该一辈子这样生活。只有在河边清洗衣裳时,看到满眼的绿树丛,远处几抹淡淡的青黛色,听到哗哗作响的流水,她满耳的喧嚣、身心的疲惫才会不知不觉地消失。那是一种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适然与畅快。
  在技校实习期间,她被分配到工厂给水能机擦锈。每次擦干净了,过不了多久又会生锈,生了锈又得重新擦。这种周而复始、没完没了的工作让风华正茂的王利荣感到疲乏。她说:“我的骨子里开始不安分起来,想看看大学是什么样子,更想试试自己的能力。” 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占据了她的心灵,她觉得自己应该长长见识了。她深信:人是很有韧性的,可以接受任何挑战!
  探寻法学魅力 结下不解之缘
  1981年,在很多同龄人成家立业时,24岁的王利荣考入了西南政法学院,成为当时班上女生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学生。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尤其是她那时办的一份钢笔楷体小抄报,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初她并不了解多少法律知识,但法学领域里的许多问题使她极感兴趣。“当法学的理论向我展示独有的魅力时,我强烈地渴求系统地学习法律,把自己带进一个崭新而宽阔的知识空间。”王利荣总结说,“做学问应该首先培养浓郁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还需不断地思考和追问,坚持不懈,学会超越自己。”
  本科毕业后,王利荣留校执教。她自我评价说:“我是一个理想型的人,不在于生活本身怎样,却很在乎人的一生应该怎么过。”
  如今,已在“知命之年”的王教授仍然专心攻读博士学位,大概也是她“骨子里不安分”的原因吧。
  教学中找到自我 交流中给予关爱
  曾经当过中学教师的王利荣教授,在实际教学中,把她当年自己查资料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带到了她的大学生涯,又把这种方式带给了她的学生。
  “教书让我找到了自我,有了独立的人格,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她认为,师生交流更多地不在于给学生灌输知识,因为现成的书本可以告诉他一切;而在于让学生学习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观察事物的能力,把握事物本质的意识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因此,她尽量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一个孩子成年了,就应该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知识,这样才不至于受蒙蔽和被迷惑。”王利荣教授语重心长地说。
  在思想上,她认为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没有绝对的权威。“思想的对话不是身份和身份的对话,而是人与人的对话。”在情感上,她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我也曾年轻过,彷徨过,我会把我年轻时候的想法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讲给学生听,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他们分享,让他们学会宽容。”
  作为一个学者,王利荣教授强调,做学术不应对学者搞个人崇拜,而应理性地对待任何学者的思想和著述,还要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这样才不会导致教学中的纰漏舛误。正是她这种对待教学和科研的严谨态度和孜孜以求的精神,铸就了一位骨子里不安分的独立思想者!
王利荣老师教学评价(1条)
举报cucdc网友 2010/7/22 18:04:31

好导师

沟通交流、共同成长。欢迎您参与评论留言!
王利荣留言请在下面的评论框中输入您想说的话:)
我要评论(500字以内)
提示:请登录后提交!登录 快速注册
更多>>同院系教师